二○○九年從北京開啟風潮的「慢遞郵局」,現在傳到了河北省,都市粉領、白領熱中寫信給未來的自己。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中新社日前採訪河北第一家慢遞文化店總經理魯博,問他開辦慢遞文化店的因緣。原來十年前,他與四個朋友同為無車無房的窮小子,他們在一起討論未來夢想和目標,每個人都將自己三、五年內的夢想寫在信裡,互相保管,時間一到就交還給對方,看看當時自己許下的夢想是否實現,以此勉勵自己繼續奮鬥。如今五個人都事業有成,原來承諾過的目標都已實現或超過。
魯博說,「慢遞」的精神在於讓人們有機會回味溫情,將現在與過去做連結。比照其他「慢遞」文化店的作法,魯博的「慢遞」公司也不規範投遞時間,完全讓寄信人決定,可以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他希望能讓有夢想的人更加努力;讓父母能順利傳達對孩子的祝福;讓夫妻能在金婚之日時收到過去兩人許諾的信件。
有專家就表示,「慢遞」的本義並不在於「慢」,在於通過時空的延伸寄託希望,呈現在收信人面前的,是塵封時間的重量,是積澱情感的味道,對未來的期待,為他人、也為自己製造一份浪漫。
睹信思情奇妙分享
據陸媒報導,中國大陸第一家慢遞文化店,其實是在二○○九年初,開設於北京知名的「七八九藝術區」,正式名稱是「熊貓慢遞郵局」,創辦人趙悅將「時光膠囊」與「傳統書信」做創意結合。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創意,趙悅說,在開設郵局前,她的一位朋友到雲南麗江遊玩,當地風光景色宜人,於是寄了明信片給朋友,哪知道陰差陽錯,明信片很久沒有寄到,就在大家幾乎淡忘的時候,明信片卻又不期而至。睹物思情,美好的回憶突然又被拉回眼前,於是她就和幾個分別畢業於財會、土木、法律、設計等科系的「七○後」、「八○後」一起,想要分享這種奇妙感覺。
重新連接現在過去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煒說,郵件在過去,要經過漫長旅行才能到達。現代郵政強調高效,大部分的信件和感情聯絡沒有太大關係,更多的是公務資訊的傳遞。因此「慢遞郵局」的投遞時間其實已經成為一種安頓期許的空間。過去分秒必爭的時間觀念,二十四小時嚴格的工業時間體系,在收到信件一剎那發生時空錯位,讓現在和過去得以重新連接,刺激人們重新審視時間到底是什麼。「全球的時間體系包裹著每一個人,忽略時間的『慢遞』能放緩工業社會的時間觀念對人們生活的擠壓。」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