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份最新研究發現,較常做惡夢或是出現睡夢中突然尖叫、坐起來,清醒後卻不記得的十二歲以下孩童,有較高的可能性會出現精神疾病。
這份刊登在最新一期《睡眠》期刊的研究,觀察六千七百九十六名十二歲以下兒童,從兩歲半開始追蹤其睡眠情況,包含是否出現惡夢、夢遊、難以入睡或是夜驚症等,並在其十二歲時詢問孩童是否曾經有出現過幻覺、妄想、思考中斷等精神疾病早期症狀。
結果顯示,超過一年半以上,深受惡夢所苦十二歲以下的孩童,比一般孩童高出三點五倍的機率,出現精神問題早期徵兆,出現夜驚症的孩童出現精神疾病比率也比一般孩童多兩倍;另外,惡夢次數愈多,出現早期精神問題症狀風險也愈高,每半年做過兩次以上惡夢的孩童也比其他孩童出現精神疾病早期症狀高出五成風險。
實驗也指出,兩歲半及九歲的孩童有四分之三都曾有過惡夢,十二歲兒童有三成六比率曾有做惡夢、夢遊、夜驚症等睡眠問題,但只有百分之四的孩童出現早期精神病,研究推測生活中的壓力也可能反應在夢中,建議家長將孩童的睡眠障礙當成心理健康的警訊。
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孩童做惡夢比率較成人高,夢會受到生理影響,也與日常生活中創傷、壓力有關,腦部神經傳導組織、腦電波有異狀,像是兒童情緒障礙、癲癇或是成人的帕金森氏症,都可能會以連續做惡夢來表現,建議家長當孩童超過一個月以上頻繁受到惡夢所擾,應特別留意孩子日常生活、社交情況,並尋求醫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