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藝術才能班招生,多數學校把會考學科成績當成報名門檻。一些著名高中的標準很高,要求五科都達「基礎」門檻,且作文要達五級分;若沒達標,術科也不用考了。家長批評教育部宣導要適性揚才,結果仍要比學科,「不是每個孩子都是達文西,會畫畫,不一定會數學」。
這個問題其實不限藝術才能班。無論升高中、升大學都要先看總分,再看單科分數,以決定進入哪個學校,那個科系。因此數學滿分而總分未達門檻的學生,可能考不上數學系;同理,在其他領域有專長的學生,都必須先是「全才」(總分高),才有機會進入「專才」領域。
從前的聯考被批評為「一試定終生」,現在「多試定終生」未必較公平;癥結就在「考試定終生」,不在次數多寡。一個各科都棒、能考到滿級分的學生,可能很會讀書、考試,可能IQ很高;但IQ不能決定一切。
谷歌公司負責招聘員工的副總裁拉茲洛博克說,谷歌員工中,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愈來愈多,「考試分數毫無用處,學位不代表有能力做任何工作。當然,有好成績不是壞事,但谷歌考察的遠不止這些。」不管什麼職位,他們首先關心的是一般認知能力;這不僅是智商,而是隨機應變的能力,是把各種不相干信息組合到一起的能力。
美國作家艾琳波拉克日前在《紐約時報》發表「為什麼女科學家這麼少?」一文指出,數學和科學的天賦無法用考試成績鑑別,在美國高等工程、電腦、數學和物理學領域有傑出成就的白人男性,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在SAT數學考試取得六百五十分以上的成績;而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低於五百五十分。艾琳波拉克說:「考試成績沒什麼,大家都知道,理查費曼的智商才一百二十五,並不很突出。」
費曼是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被稱為科學奇才,計算能力曾勝過電腦。但計算只是心智的次要功能,新電腦早就比費曼快多了。費曼的優點在其他方面,這些優點有的可學,有的不可學,可學的是專心與誠實。艾琳波拉克也指出,「努力、決心與鼓勵,和單純的天賦同樣重要。」
費曼曾到巴西教書,發現巴西的學生只背答案,只在計算,但沒去思考。「學生把什麼都背得很熟,但完全不理解在背什麼。」各位想,這不是很像台灣嗎?
上海學生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PISA)考試接連獲得閱讀、科學和數學項目的世界冠軍,近日英國教育部副部長特別到上海考察。
但北大附中校長助理江學勤卻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表示「上海學生考高分,是中國教育的失敗」,他指出,中國的學校十分善於幫助學生應付標準化的考試,正是這個原因,無法幫助學生做好接受高等教育和迎接知識經濟社會的準備。
台灣無論從前的聯考或現在的學測,也都是標準化考試,強調五育俱全的「全人教育」,早已走調為「全才考試」。但誰能指出哪位畫家、科學家或企業家,是各學科都拿A的「全才」?「全才考試」可能篩選掉很多「遺珠之憾」的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