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和衛生署一向被認為是「專業」較高的部門,因此這兩個機關的首長大都出身於相關的專業領域。環境保護是整合性工作,歷任首長分別有化工、機械、物理、都市規畫、食品等等專長的人士出任。不但出身理工科系且多數具有學術界背景。衛生署長的「純度」更高,除了極短時間由公衛專長的學者接任之外,都是由具醫師身分者擔任。最近衛生福利部的成立和環保署長換人,基本上還是維持這種基調。
行政院日前發布內閣人事時,對新任環保署長魏國彥的介紹說他是國內少數跨領域兼具水、土、林、氣專才的學者。但如果要講專業,傳統環保最主要的公害、汙染防治等領域,卻是魏國彥所缺乏的。至於魏國彥是否能自在裕如的善用行政技巧和政策工具,則還有待觀察。
其實,作為一個政務首長,個別領域的專長並非最重要的資產,政務首長必須有眼光,設定長、中、短期的政策目標。並具有為政策目標辯護的能力,說服民意機關和相關團體、人民的支持;進而尋求資源落實各階段的目標。過度重視特定領域的專業,反而容易落入技術層面的枝節。
以台灣醫療體系的變革為例,長庚系統興起前,包括大學附設醫院、公立醫院、軍方醫院及教會醫院四個系統,雖然都以病人的照護為核心,但當時的醫院管理其實都是從醫師的角度著手,所有的改革都以醫師為本位。直到台塑集團把企業經營的效率和客戶服務的觀念帶進醫院經營後,包括病人的角度、護理或醫技人員的角度、醫務管理的角度,才逐漸獲得重視,台灣的醫療體系才出現較大的變革。
近年來頗多人認為環保署經常與環保團體對立,沈世宏在卸任前的行政院會中也對此提出解釋,認為是環評制度的設計不良,使雙方陷入結構性的對立,並非溝通不良的結果。但沈世宏在署長任內他一共發出四百五十四則「澄清」新聞稿的事實來認定,這絕對是溝通的問題,環保署團隊顯然還得加強與相關團體或民眾說服的能力。
環保團體的質疑不全然會產生負面的結果。以首任環保署長簡又新推出「外星寶寶」分類桶為例,當時也引起一陣喧嘩,環保署也備受壓力。若非當年媒體長篇累牘報導正反雙面的見解,單憑環保署的政令宣導,垃圾分類的觀念恐怕不會那麼快就深入民心。也就是說,縱使面對阻力,政務首長也應提出有效的應變措施。
檢視江內閣當前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在行政院的組織再造遲遲無法完成,尤其是未來環境資源部的組織,含括目前分布在經濟部、內政部、交通部及農委會轄下的多個局署。環資部未定案就影響到其他部會的安排,而組織未就定位又造成組織成員的觀望,過去一段時間各部會「輪流失火」,與此脫離不了關係。
江內閣本次改組的目的是在求團隊運作的順暢,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組織確定下來。江宜樺是政治學者出身,所傳授的就是政府的管理。副院長毛治國更是國內有名的管理學者,他將當年在民營電信業者圍攻下幾乎要滅頂的中華電信拉上岸,更是經典的一役。在團隊重新打造完成後,趕快追回落後的進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