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活動中心延宕不開放,對民眾福利是一大損失。圖/陳俊吉
雲林「行啟記念館」活化閒置空間,提供民眾欣賞藝文及休閒活動場所。圖/陳信利
發揮公民力量來監督政府又一典範,藝術大學教授姚瑞中率領學生組成「失落社會檔案室」,收錄超過三百件蚊子館案例,促使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代理主委顏久榮承諾,重新清查全台蚊子館,未來每季定期公布和改進。
這承諾去年底訂下,做到幾分?十年來,行政院活化閒置公共設施專案小組活化一百五十一座蚊子館,但監察院審計部調查後,近期揪出自始就未被列管的十三座蚊子館。據工程會分析,較多的前三名設施類別依序是交通建設、文教及觀光遊憩設施,至於地方較多前三名則依序是校舍、辦公廳舍及文教設施,其中部分辦公廳舍是因為縣市合併升格後,原有鄉鎮代表會尚待轉型所致。
立委蔡其昌本周以全台曾瘋狂的台北市花博展場為例說,硬體建設花費新台幣五十八億元,目前美食商城進駐商店是零,爭豔館變拍賣場,舞蝶館辦藝文活動,環生方舟被稱為巨型怪獸,遊客休息中心及護理站都沒開放,讓國際觀光客當成笑話。
「蚊子館」與「閒置公共設施」其實有差別,為何成為整個社會體制共謀下的產物?姚瑞中帶領北藝大與師大美術系五十餘名學生組成「失落社會檔案室」(LSD),進行攝影工作坊並各自返回故鄉展開調查。在他看來,公部門近二十年花費巨資所興建的公共設施形成原因複雜,部分原因是政治人物亂開競選支票、中央與地方政府決策不當且好大喜功、喜追求世界第一或遠東最大規模、預估使用率過於樂觀、規畫設計不當或不符民眾使用需求。
另一方面,設施地處偏僻且交通不便,以及後續興建、修復或營運經費不足等因素,導致使用率偏低或完全閒置情況,這種因為政治、選舉、擴大內需或試圖拉近城鄉差距所興建的「蚊子館」遍布全國,至今仍方興未艾。
政府為了創造產值與爭取選票,喊出「弭平城鄉差異」、「創造就業機會」、「發展地區產業」等雨露均霑口號,以此推出的「有感政策」往往是不必要的開發甚至過度開發,「成了尾大不掉的財政包袱與民怨。」姚瑞中說。
他更在著作《海市蜃樓》中提及,「相關單位不得要領令人擔心,花更多的錢做活化,結果二度變成蚊子館。」他認為,與當地建立起情感上的密切關係更是活化重要的一環,而不是「山也BOT、海也BOT」,獲利都是財團、建商或政客。
政府必須改變「建設即利民」的迷思,更要有力抗「盲目建設」的自制力。中央和地方不要想著「別的城市有,我也要有」,卻蓋出不實用設施。期待主政有「說不」的魄力,不然再怎麼活化蚊子館,恐不敵春風吹又生的孑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