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下台的內政部長李鴻源去年大刀一揮,提列五十三件該檢討的「孑孓」公共建設,這些案件有的用地取得困難,有的執行效率緩慢,有的缺乏完整營運計畫,即使勉強完工,「蚊子館」、「孑孓館」依然肆虐。政府雖加強「滅飛」,又花了大筆費用來活化,結果「孑孓」依舊逐漸長大…。
如此戲碼,一再循環,因此如何在「孑孓」建設變成「蚊子」館之前及時撲殺,不僅節省公帑,也易於追究責任。
一位專家說,「孑孓館」難以撲殺的原因多在於:每逢選舉,地方政府猛開建設支票,中央拚命埋單,上下交相爭利;或者想停止工程,卻怕合約違約的問題;或中央要砍孑孓,地方強烈反彈。
看看全台荒棄及低度利用的公共建設,有的蓋了好幾座文物館,卻無文物可展;興建產業中心
,卻開不了門;會場設施已蓋好,卻無路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