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日前端出「健全財政方案」,推動稅改要多課富人富稅,減輕受薪族負擔,彰顯租稅正義和社會公平價值,體現政府財稅專業的理想。但面對未來富人和財團可能的反撲,及立法院的修法,立法原意是否能堅持,則有待政府官員推動執行的智慧和抗壓的毅力。
貧富不均是全球普遍的問題,今年的全球經濟論壇將貧富不均的問題視為比貧窮更應重視並優先處理的課題。各國也都不約而同地向富人增稅,法國課徵高達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富人稅。使得名人富豪紛紛出走法國,移居到稅率較低的國家,即為顯例。
台灣的稅制長期不合理,租稅負擔大都由受薪階級承受;富人則享有各種名目的減稅、避稅優惠措施。雖有錢人納稅也多,但是所得與納稅比例顯不相當。連台積電張忠謀和鴻海郭台銘也都認為富人應多繳些稅。尤其在政府財政赤字嚴重,努力尋求財源之際;如何拔鵝毛,是需要很大的智慧。
方案真正的核心在稅制改革。對個人綜合所得稅部分,對所得淨額千萬元以上者增設一級,最高稅率由百分之四十調高為百分之四十五,財政部估計受影響者約九千五百人,增加的稅收有九十九億元。加上銀行保險業的營業稅由百分之二增為百分之五、兩稅合一扣抵減半,這三項加稅項目估計可為國庫帶來九百億元左右的收入。
在減輕受薪階級負擔方面,財政部調高薪資與身心障礙扣除額各二萬元,也對中小企業增加雇員者給予抵扣。這些措施讓六百多萬民眾受惠。但財政部因而減少的稅收約七億至十億元。財政部向少數高所得者多課稅,讓大多數受薪族和弱勢族群受惠,並增加國庫收入,減少財政赤字。
雖有些金融業者、富豪認同政府的改革措施,支持恢復因應金融風暴調降的金融營業稅率,認為百分之三的營業稅率努力賺即可彌補。但是許多金融業者已表示不是他們不願多繳稅,而是擔心香港、新加坡、韓國均無金融營業稅,調高金融營業稅率會造成國內銀行與保險成本上升競爭力下滑,並造成企業與富豪出走、進而影響整體經濟表現。
財政部的稅改構想也是長久以來學界、社會呼籲的稅改方向,但是財政部一直未能推動,主因就是阻力很大。以當年課征證所稅為例,政府也為了租稅正義而課證所稅,結果業者大反撲,證所稅最後被扭曲成有其名而無其實的證所稅。
這次增稅的對象是財大勢大的金控集團和超級富豪;如果財政部和行政院沒有縝密的規畫及執行能力,化解未來紛至沓來的反撲,屆時強壓降臨再加上大選年的選舉壓力,總統府和立法院會不會全力支持或遇阻退縮、轉彎甚或逆轉,是攸關稅改方案成敗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