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專文報導,台灣有亞洲最佳的新聞自由,但民眾受夠猥褻、圍堵式的報導,也受夠麥克風堵到臉上的新聞報導;過去幾個月只有貓熊圓仔和黃色小鴨消息。台媒「內向」發展,對國際事務缺乏關注。
猥褻新聞雖不叫好卻叫座,各報跟進,形成共有現象。電視媒體若跟進採訪,也只是加油添「色」;把麥克風堵到緋聞者臉上,圍堵政治人物則問無厘頭問題;加上二十四小時播出,一再重複,彷彿這些就是世界大事。
台灣媒體「內向」發展,輕忽國際新聞,已討論多年,始終沒改善。有人表示台灣無法參與國際組織,導致民眾對外界事務缺乏興趣,這是關鍵之一。但過去有人以同心圓史觀,主導教科書編撰,強調先了解本土再及於國際;雖言之成理,但結果,學生對世界史地所知甚少,不再關心國際新聞,媒體「迎合」閱聽人,形成惡性循環。
國際組織不代表一切。泰國動亂源於經濟衰敗,及其民主的偏離常軌。烏克蘭分為烏克蘭族與俄羅斯族,「親歐」、「親俄」之爭除了族群差異,也是拚經濟的需求。這就與國際組織有關,俄羅斯族希望加入俄國主導的「歐亞聯盟」,烏克蘭族則希望加入歐盟,這與集權制度與民主經濟的選擇也有關係。
泰國、烏克蘭的走向都可給台灣借鏡,台灣民眾理應關心。「外交政策雜誌」又指出,台灣媒體向內看可能與外交孤立有關,這也是癥結之一。但外交孤立更應報導國際新聞,了解世界才有機會重回世界舞台;何況台灣與各國仍有經貿文化往來,台灣人怎能沒有國際觀?
前此在一場座談會上,有高中生表示,媒體總說新聞八卦化是為符合觀眾品味,卻不檢討自己。一位在台的美國人也稱,他認識的台灣年輕一代對世界好奇,希望接收各國新聞。的確,媒體若願意投入資源,用心報導國際新聞,一樣可把國際新聞做得「有趣」,吸引閱聽人。媒體責任之一是社會教育,應提高觀眾品味,而不是一起「沉淪」。
二○一一年,喬治亞有兩名記者因「仇恨言論」被開除。台灣媒體卻多的是「仇恨言論」。選舉將到,又聽到「政府重北輕南」、「台北人不了解南部」之類的分化說法,這是企圖分化選民,操弄民粹。台灣南北長僅三百多公里,會如此隔閡?國民黨希望收復「南部失土」,會「輕南」嗎?上述在台美國人說,台灣各方面都好,媒體卻是他最不喜歡的部分。
外國媒體批評台灣媒體現象不是第一次,其中還稱台灣媒體的表現像是「瘋狗」,很多作法令人不可思議。
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去年建議引進大陸央視與鳳凰電視的國際新聞,部份人士卻說會被大陸「洗腦」,如此封閉的心態同樣不可思議。
不過,錯不全在媒體,包括政府傳播政策,閱聽大眾本身也要負起一定責任。「外交政策雜誌」強調,拒看、拒點閱、拒轉載是促使媒體改進的唯一手段,否則民眾還要繼續忍受「腦殘新聞」的轟炸。
整個社會若能不當「共犯」,應可逐漸扭轉歪風,使聳動與媚俗的「腦殘新聞」逐慚減少。台灣真的需要有識之士共同發起「新媒體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