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二六○年,秦王國大軍圍攻上黨,趙軍已四十六日沒有糧食供應,官兵們飢餓難忍,在營壘裡互相謀殺吞食。
秦軍包圍圈越縮越小,而且不斷挑戰。趙軍統帥趙括遴選精銳,組成四隊,同時向四面衝殺。
秦軍陣地防衛森嚴,堅固得像銅牆鐵壁,趙軍反覆衝殺四、五次,死傷遍地,仍不能動搖秦軍一根毫毛。趙括決心孤注一擲,以統帥身份,親自率領大軍,發動最凶猛慘烈的一次突圍。然而秦軍拒絕肉搏,只以強弓對付,箭如雨下,趙括中箭而死。
統帥陣亡,趙軍崩潰,四十萬疲憊的官兵,最終向秦軍投降。他們正在慶幸終於逃出浩劫,想不到更悲慘的浩劫還在後面。
白起說:「秦王國(首都咸陽)已佔領上黨(山西省長子縣),上黨人卻歸順趙王國。趙王國軍隊一向強悍,絕不會甘心當俘虜,如果不當機立斷,將來可能發生大亂。」
於是使用詐術,先使趙軍安心,然後全部坑殺,只留下年輕軍官二百四十人,放回趙王國,讓他們報導凶信。這次戰役,秦王國獲空前勝利,前後總共殺四十五萬人,趙王國野戰軍主力全滅,全國震恐。
任何一個具有高貴心靈的將領,絕不殺降。俗云:「殺降者不祥。」殺降的功效是立竿見影的,但殺降造成的傷害,卻長久不癒。
白起雖然兩年後就被誅殺,但我們並不認為那是殺降的報應。因為殺降的報應要嚴重得多,國家、社會,甚至全國人民的道德品質,都要為殺降付出代價。歷史上從沒有一個准許殺降的政府付得起這種代價。白起固然是名將,竟做出這種殘忍的事,也不過一條惡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