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有它自己的生命,我只是試著讓它自己說話,自己圓滿完成。」這是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波洛克自述中一段動人的創作解析。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一九一二~一九五六),美國畫家,一九一二年生於懷俄明州,一九二五年遷往南加州,他起初頗熱衷於雕塑,旋即轉投入繪畫事業,他天生離經叛道,然焦燥的性格卻又急於尋得平靜的矛盾心緒,持續糾纏縈繞著波洛克的一生。
波洛克不安的性格,常見於經年孤獨而漫長的搭便車式的旅遊,車窗外快速閃過的風景和車內漫無目的的期待的心,常在波洛克異常敏感的視網膜裡重疊顯影;單調且無感的表達聲,夾帶著窗外的風聲、雨聲、砂石聲攪拌混雜,愈發孤立旅人寂寞難挨的形單影隻,波洛克著名的抽象「滴流畫」,最適切表達這糾結紛擾世間中異鄉遊子的心境,它像浮萍和飄絮,沒有明天。
顏料在畫布上被恣意地潑灑、滴淌和飛濺,畫家波洛克自己也是這幅畫的一部分,踩踏著鋪地的巨型畫布,來回揮舞著刷子,乩童般扡搖晃擺動,節拍離奇且強音突兀,渾然忘我中,完全汩沒在創作的情境中,此即所謂「行動繪畫」;波洛克的畫任由形、色、點、線交錯堆疊,形成一張沈厚的織網,找不到線頭,更不復追尋尾端,它是這浮亂離沓人群社會的縮影,一個被人類自囚的牢籠藩籬鮮活的映照,是永難掙脫自拔的人生悲劇舞台,也是波洛克個人焦燥生命矛盾膠黏的混沌世界中,一池怵目驚心的水泥沼。
波洛克的作品,對於迷惑的大眾來說,起初確是不可理解,但若能自其特殊的表現形式、行為及精神特徵等,深入去體會並客觀地去理解,則會清楚地感受到波氏對醜陋生命的勇於披露與批判,以及深刻地醒覺到波氏的繪畫方式,是一種藝術史上最卓越的心靈自白與省悟。
他和所有抽象表現主義的畫家一樣,難得有美麗的明天,生命中幾位要好的知己相繼自殺結束短暫的生命,波洛克選擇酗酒駕車,也無意長留世間,他和他的畫作一樣,堅持自己是命運的主宰者。
二○○六年十一月,他死後的第五十年,作品再度被世人重視珍藏,光是單件的油畫,拍賣到四十六億台幣,是歷史的最高,和他生前「驚天動地」的事蹟一樣驚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