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日本捕鯨豚與傳統文化

 |2014.02.14
2475觀看次
字級

 日本和歌山縣的太極灣圍獵海豚,被認為是世界獵殺海豚最兇殘地區,每年高達兩萬頭。常遭國際保育組織抗議,美國駐日大使卡洛琳‧甘迺迪就批評:「美國政府對圍獵的殘忍程度深感擔心,堅決反對驅趕式獵殺的漁業。」

 圍獵海豚愈來愈受批評,特別是二○○九年紀錄片《海豚灣》上映以來。該片獲得二○一○年的學院獎最佳紀錄片獎,所指太極灣正是片中殘忍捕殺海豚之地。

 對卡洛琳的批評,日本政府稱捕捉海豚是傳統漁業的一種,沒有觸犯國際法,而且海豚不是瀕危動物。地方官員也表示,卡洛琳應親自走一趟,看看漁民如何以「人道方式」獵捕。

 「人道方式」是這樣:漁民騎著海上摩托艇,在水下大聲敲擊金屬棒,破壞海豚的聲納系統,再將海豚驅趕到太極灣,在入口處攔住。海豚體力耗盡,漁民用繩子捆住尾巴,漂亮的賣給海洋公園,其餘屠殺賣給市場。過程中,漁民掛起藍色帆布,不讓外人看見。

 國際上禁止商業捕鯨已三十年,但對海豚等體型較小的海洋哺乳動物沒有禁令,因日本堅持反對簽署。和歌山縣知事說:「飲食文化大家不同,人們奪取牛、豬等動物的生命而活,卻只說殺海豚和鯨魚殘酷,是不合邏輯的。」

 日本首相安倍也回應卡洛琳,說圍捕海豚自古就有,是一種文化、風俗習慣;每個國家、地區都有祖先傳下來的各種生活方式,所以請外界了解、尊重。

 捕鯨也是日本的「文化」、「風俗習慣」。日本是全球最大捕鯨、食鯨國。鯨魚肉專賣店隨處可見,年售兩千多噸,其中包括多種瀕危鯨種。

 鯨魚成長緩慢,有些國家過度捕鯨,嚴重破壞生態。在此背景下,國際捕鯨委員會通過《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禁止商業捕鯨。但日本一直堅稱捕鯨是「科學研究」,是合法行為。挪威、冰島也有捕鯨傳統,兩國地處北寒,土地貧瘠難耕作,鯨肉在交通困頓、物資缺乏年代是重要主食。後因保育觀念興起,加上工商業發展,揚棄傳統,改為帶遊客到海上賞鯨。偶爾在市場見到鯨肉販賣,屬於老一輩懷舊的菜餚,年輕一代早已不吃鯨肉了。

 美國華盛頓州的原住民馬卡族,傳統也以捕鯨維生,但停止了七十年。一九九九年因鯨魚數量增加,政府同意每年可獵捕五頭,馬卡族為此重建族群認同。但保育人士想盡辦法阻止:「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對人性感到這麼厭惡,我們不能相信,這些人竟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感到驕傲,甚至大肆慶祝。」馬卡族人回應:「你不了解我們,你永遠沒辦法了解我們的方式。」

 台灣也有類似作法。政府禁止持有槍枝、禁止狩獵,但在原住民多年爭取下,允許擁有殺傷力不強的獵槍,開放固定季節,狩獵非保育類動物。台灣與美國都兼顧了生態保育與少數民族傳統,值得日本借鏡。

 日本捕鯨協會稱,人們透過捕鯨傳承信仰,使民謠、舞蹈、傳統工藝等眾多捕鯨文化得到傳承。傳統固然應保存,但隨著時代演進,文化、風俗習慣亦都有所改變,何況僅是「口腹之慾」。

 日本可以傳承「鯨文化」的民謠、舞蹈,而不殺鯨。藉口科學研究而把「研究結果」送上餐桌,怕被批評「文化」而遮掩屠殺,這是日本自道的「恥感」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