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在中國傳統新年的習俗裡,人們常常藉由「食物」,代表來年一切平安吉祥,除夕圍爐時,人們吃著代表吉祥的食物時,順口說說吉祥話,象徵一年好的開始。民眾最為熟知的,就是「年糕」
象徵「年年高昇」;「菜頭、蘿蔔」代表「好彩頭」;俗稱「長年菜」的芥菜意指「長命百歲」;「橘子」象徵「大吉大利」;「鳳梨」代表「好運旺旺來」;「蘋果」則是「平平安安」……等。
圍熱炕年味濃
由於幅員廣大,南北各有不同習俗,吉祥食物也各有千秋,雖經過人口不斷遷移,南北界線慢慢模糊,許多食物已很難追溯源於何處,然而仔細考證,仍然可以分辨北方吃「餃子」,南方吃「粽子」。
根據陸媒報導,東北人包餃子是全家聚會的活動,冬天裡人們把大麵板往炕上一撂,全家老小圍一圈,邊聊天邊幹活,一個人幹餃子皮,三到四個人包餃子,小孩子負責把包好的餃子擺在托盤上,陪大人送到院子裡凍,那時東北室外溫度約在攝氏零度以下,整個環境就像是個天然的大冰箱,凍好的餃子、饅頭、包子按不同的餡分別存放,整個春節,家人聚餐或招待客人,燒鍋熱水,就有現成的主食和點心,而且擺上一鍋小湯餃火鍋就充滿圍爐氣氛。
而湯餃的數量也象徵不同的意義,主人要一邊撈湯餃一邊說吉祥話,撈到一個是「一順百順」;兩個是「雙喜臨門」;三個是在事業上「連升三級」;四個代表「四季發財」、「事事如意」;五個象徵「五福臨門」;分到六個則是「六六大順」。就算一個也沒撈到,還是代表生活「無憂無慮」。
兩岸過年吃粽
而將粽子發揚光大的,南方的廣西人莫屬。不僅在端午節包粽子,家家戶戶也在過年期間包粽子、吃粽子,回老家探親也會帶粽子送給親朋好友,據陸媒報導,這個習俗是從廣西壯族人流傳下來的。
粽子的種類與形狀也各有巧妙,三角的、四角的、長條粽,還有一邊平的,一邊凸起像啤酒肚的年粽,這是南寧人年初一的主食。一大早,南寧人會煮年粽,燒糖茶,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長輩用剪刀剪開紮粽子的麻線,一層層將粽葉打開,粽子的第一層是廣西特有的香糯米;第二層是綠豆沙;第三層最簡單的是一大塊入口即化的五花肉。除此之外,還有元寶粽,吃了來年一定會有好運氣!
台灣南部高雄左營地區也有過年吃粽子的習俗,當地的民眾解釋,「長輩留下來的習俗,應該是保佑家人平安,應該是可以保存久一點,可以慢慢吃慢慢吃,傳承也是老一輩的人跟我們說的,習俗就這樣來的。」也有人說,過年吃粽子能保平安。而且不只過年要吃粽子,也要拜粽子,不但要拜菜粽,數量還得以六顆粽子為單位。
薪水、結婚 長輩別再問
【本報綜合報導】春節說吉祥話最受歡迎,但長輩提及有關「結婚」、「學業」、「薪水」等,卻是不少年輕人過年期間感到最有壓力的話題。
根據新華社報導,在大陸微博上,類似「長輩拷問」的話題吸引了數萬名網友參與討論。網友「鐘藝super藝」說,「一年一度最恐怖的事情又要來了!回家過年,以前最怕親戚問我考了多少分,成績好不好,現在最怕的就是問我工作怎麼樣,掙多少錢,各種壓力山大!」在重慶某國有企業工作的小楊坦言,「現在事業剛起步,過年回家最怕親戚問我房子、車子、工資方面的問題。」
單身女最怕催婚
另一位網友「泡泡熊」則最怕被問到有無結婚對象,「我的親戚每年春節都問我,談朋友沒?還沒談?別挑了,再不下手,好的都被別人挑走了。請問談戀愛是菜市場買菜嗎?兩毛五一斤?」在上海一家民營房企做櫃台工作的邱珠也說,按照往年慣例,家人總會問她怎麼還沒找對象,「愈問我就愈不自信,感覺自己像罪人。」她十八歲從普通縣城來到大城市,讀了四年大學、三年碩士,工作三年後狀況穩定,就將近三十歲了,她很想回家卻又怕回家,像她這樣的「八○後」單身女孩據統計不在少數。
根據中國的一家婚戀網站百合網與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共同發布的《二○一三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父母的「逼婚」招數很多,過年是最好的時機,除了不斷地以言語催促;還會發動親朋好友施壓;不然就是強行安排各種相親約會。
兩代學平等溝通
報導中說,為了應付這場「春節拷問」,網友參與討論,紛紛提出應對方法,還號稱是一場「自衛反擊戰」。有的網友說策略就是「賣萌」(裝可愛),也有網友決定「打太極」,無論長輩說什麼,一律回答:哦,好的,沒問題,謝謝叔叔阿姨關心。
除了年輕人怕聽到「關心」問候,小朋友也有討厭聽到的話,網友公認最討厭聽到的話是「怎麼不叫人呢?長大了就不會叫人呀?」另外就是「期末考試第幾名啊?」「不認識我了?小時候我還抱過你呢!」這些都讓孩子感受很差。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孫進認為,「中國式傳統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長輩與晚輩之間缺乏平等交流和溝通,長輩對晚輩的關心也多是高壓式、控制式的,例如長輩對於晚輩的婚戀、生育問題,往往是想控制、指導,而不是平等交流和溝通,難免會引起晚輩的「逆反」心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員胡光偉則認為,對於長輩的關心,年輕人也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畢竟他們的初衷是希望晚輩能過得好,少走一點彎路。
回家過年
最好的禮物
【本報綜合報導】根據中國大陸媒體《新文化報》調查,老人家最怕聽到兒女說:「別管我」,或是「我很忙,沒有時間」、「你老了」、「別說了,沒用」,調查也顯示,百分之九十二老人最喜歡的日子是春節和生日,因為子女會回到身邊,家人團聚。因此,「子女回家過年」應是給予父母最好的年節禮物。
春節前《新文化報》針對大陸長春市五家大規模養老院進行老人心聲調查,發放八十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五十九份,得出上述結論。一位六十八歲的魏姓受訪者表示,眼見女兒接近適婚年齡,但還八字還沒一撇,總忍不住心急催促,但當孩子和她說,「你別管我」時,心有如刀割,「有時掛斷電話,偷著掉眼淚,覺得我這個當媽的不稱職」,希望女兒能了解做媽的心情。
50小時返鄉路
有人因為父母逼婚不敢回家,卻也有人即使要搭五十小時車程,千山萬水拚死也要回家一趟。據中新社記者在一列從新疆烏魯木齊出發的列車上,採訪返鄉的民眾,一位帶著女友回家過年的安徽人孫洛迦說,在新疆工作已三年,母親特別想讓自己帶著女朋友回家過年。「母親說啥都不用買,帶著女朋友回家,比啥都好。」他一旁的女友聽了臉都紅了。
到鄭州下車的呂文燕告訴記者,她先在新疆拾花,後留在新疆給老鄉幫忙,拖到春節才回家。「快半年沒有回家了,回家看看家裡人,春節能見到更多的親人,(他們)都在外地打工,過年才回家。」山東人張世民抱著不到一歲的女兒說:「孩子在新疆出生,在老家的父親還沒有見過孫女。從商丘下車,還要轉汽車到菏澤,雖然很累,但就為讓父親見見。」
想陪母親過年
這趟路從中國西北的天山腳下駛向東南沿海,途經甘肅、陝西、河南、山東、安徽,最終抵達西子湖畔,這列K五九六次列車長張瑩告訴中新社記者,里程全長四千一百六十八公里,得要坐超過五十小時的車才回得了家。
在列車上服務二十八年、有二十六年都在火車上過節的餐車主任楊素芝說,真想在家陪老母親過個年,尤其母親今年已經七十六歲,實在很想陪她老人家過個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