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思考末期醫療、說再見,可讓生命最後一程了無遺憾。
圖/南投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安寧照顧基金會舉辦「如果有一天,我們說再見」徵文,昨日頒獎,總統夫人周美青與林杰樑醫師遺孀譚敦慈,都到場支持。去年經歷喪夫之痛的譚敦慈強調,能為自己選擇「善終」,堪稱最大福報。
安寧基金會董事長林建德表示,為鼓勵民眾預做人生告別,提早思考末期醫療,基金會以「如果有一天,我們說再見」為主題舉辦徵文活動;一般民眾五百六十九篇及六醫療人員十二篇投稿,加上二十五篇名人文章,道出了六百五十六篇「再見」真情告白,篇篇扣人心弦。
獲得一般民眾組首獎、二十五歲陳少翔,「以黃昏的故鄉」一文,重新向父親道別。他回想父親死前的急救,忍不住哽咽,因為父親過世前已陷入昏迷,「他被電擊胸口焦黑,我們看的人覺得他應該很痛……」,父親來不及說再見的遺憾,讓他在不捨之餘,覺得臨終「能不做急救、插管,會更好。」
特優獎、三十一歲陳旻柜,在「爸,再見」文中,道出自己在父親酗酒家庭而破碎;父子曾形同陌路,最後父親肝癌,在最後一哩路上,父子終於和解。「不要插管,那太痛了!」是父親留給他的遺言。
以「幕在安寧中緩緩落下」獲醫療人員組特優獎的柯獻欽,為胸腔科醫師,二十年重症醫師生涯,送走不下千名病患,看慣生離死別的他,在父親罹患肺腺癌末期轉移後,面臨醫師與家屬不同角色衝擊,寫下一個醫者的自省與病家的感受。
台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花蓮門諾醫院總執行黃勝雄、台北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台北榮總院長林芳郁、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黃勝堅、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余廣亮,以及作家小野、主持人鄭弘儀、已故醫師林杰樑的遺孀譚敦慈等,都撰文分享生死觀。
徵文活動評審主席李淑娟指出,國人愈來愈勇於討論死亡,近年來推行「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簡稱ACP),經由宣導,願思考ACP的比例提高近九成、願身體力行預立醫主者也提高到八成四;「多數人都希望自己做好選擇,與家人好好道別、留下美好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