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獨臂女超人」之稱的楊采蓉,應該是團員中最沒有顯赫資歷的,因為她的正職不是舞蹈老師、廣播主持人或街頭藝人,而是家庭主婦和公益團體、醫院重症區的義工,給人陽光般溫暖和窩心感。
楊采蓉一歲時在鐵路旁貪玩,手被火車碾斷,從此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無法快樂起來。「我印象很深的轉捩點,是十歲時看了一本漫畫,忍不住哈哈笑了出來,媽媽在廚房聽到,悄悄走過來在我耳邊說:『妳笑起來很好看!怎麼不愛笑呢?』我的心當時揪了一下,馬上跑去浴室照鏡子,發現有笑跟沒笑真的差很多。」
從此,她面帶笑容,但小時候不懂笑容的意義,同學看她有事沒事都在笑,就說她是「起笑」(台語:「瘋」),直到現在,她才了解相由心生,內心感到喜悅才要笑,難怪同學會覺得她怪怪的,不快樂時笑得特別硬。
學習技藝更有信心
婚後她學會用一隻手洗鍋子、搓 抹布和開瓶子,脫離爸媽的呵護後,有了廚房三寶:「抹布」、「洗衣板」和「板凳」,照樣能把家庭經營好。
抹布用來增加摩擦力、墊在下面方便洗碗;板凳是坐著後,雙膝夾住瓶子,就能用手擰開瓶蓋。但後來她發現讀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有樣學樣,才意識到自己應該讓「兩隻手」的女兒過正常生活……一路成長、學習,楊采蓉保有能體諒他人的性情。
儘管她曾罹患憂鬱症,也靠參加公益團體的活動、當截肢舞者和做醫院義工來破除陰霾,她都不斷自省、成長,例如面對團員都有兩項以上的技藝,她也積極地跟著演出、累積經驗後才與其他人並駕齊驅,證明她的成長速度有多驚人。
她雀躍地說,加入混障綜藝團,學更多技藝後,對人生更有信心。「我覺得我們的表演很棒,如果欣賞的人不多,會很可惜。」楊采蓉記得有次在偏鄉演出,一名國中男生對他們說,自己出身於隔代教養的家庭,很自卑,但看完演出後,有了活下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