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生命教育的典範

 |2014.01.07
2297觀看次
字級

 「我什麼都想了,就是不想死!」在海上漂流六十小時的業餘補鰻人曾連發,歷經七十多公里險惡的海象,以個人堅強的生命力,終於奇蹟式的獲救生還,令人讚嘆他永不放棄的精神。

 相較於曾連發對生命的堅持,上周發生一日四起自殺事件,不禁令人感嘆,何以對生命的態度會如此不同。

 這四起自殺事件有兩件是學生因課業壓力無法負擔而頓時起念,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一起則是女兒久病難醫,父母難以承受女兒的苦痛,為人父母無法代為消解;最後一起也只是夫妻間的爭吵,一時情緒氣憤難以化解,而攜女自殺。看到此四則新聞令人不勝噓唏,也可感受到其家人的哀傷,何以他們以為只有以死來解決。

 在壓力積累無法找到抒解的出口時,常誤以為結束生命是最簡單面對問題的方法。台灣近年來整個環境悶到不行。教育的變與亂中讓學生無所適從,青年失業率的創高讓大學生倍感壓力;至於久病難醫所造成家庭的負擔,突顯台灣社會醫療福利制度無法對久病者提供完善的長照制度;攜子自殺的偏激想法一再導致人生大悲劇則是缺少輔導制度的結果。

 依統計,在節慶之時,是自殺的高峰期,尤其在新年和農曆年期間,眾人皆樂獨不樂時,更容易因周遭歡樂的氣氛而擴大自己悲傷的情緒。年年難過年年過,可是這些需要高關懷者,年關難過、近節情傷,無法化解自己的哀痛,亦無人適時伸出援手,一念難轉,就以最令人悲痛的方式結束生命。

 生命的荒謬就在人多活一天就離死亡愈接近一天;但生命的意義正也在於活著可由自己來選擇其生活的方式。人生有起有落,生老病死必經的生命歷程,無人可逃脫。如何面對,是自己生命的寫照;但無論如何,用自殺來終結自己的生命,是最終的放棄,難以彰顯自我的意義。

 自殺是完全的自我否定,若能夠好好的觀照自己,必也能看見那一絲絲生命的價值。無論何種生命的形態,存在就是價值,只要能夠自我肯定,不自我放棄,沒有人可以剝奪自己的生命意義。

 生活的困厄,有苦難言,苦上加苦,自非當事人可以體會!如何消解,有其主客觀的因素,縱觀此四起自殺事件,絕非是人生最後的絕境,總有一個出口,只是可曾在念頭始生之時,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再想想還有什麼可為,以自己的意志力去堅持最後的努力,仰頭一望,尋找生命的曙光!

 曾連發的存活,不是奇蹟,是靠著他對生命的堅持,以僅有力量抓著浮木不放,這近六十小時中,只要有一次放棄的念頭,就會消失在大海之中;但他堅持到最後一分鐘,讓他終於得以奇蹟式的獲救存活,這個奇蹟是由他自己創造,非憑白無故的獲得。

 生命的奇蹟就在一念之間,好運厄運全看自己能否轉念,不小心被捲入海中是惡運的開始;但念頭一轉,我要活下去,自然就增加生命契機。六十小時中,險惡的環境一再考驗,仍不放棄,不向厄運低頭,終讓自己存活的希望轉換成真,曾連發,真正是可敬的生命教育典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