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舊屋新生成就了城市美學,已有十件公辦都市更新成功的案例,總計投資總額高達七百三十二億元,在內政部長李鴻源看來,可創造超過一億元商機,讓都市更漂亮、更安全,實施者、參與者與政府達成三贏。
然而,遺憾的是,文林苑爭議事件沒完沒了已近兩年,經官司纏訟、私下協商,至今仍無突破性進展,實施者樂揚建設對王家提起「無權占有」訴訟來解決組合屋問題,士林地院預計一月六日再開辯論庭,連帶影響北市府其他都更案推動。
怎樣做,才是符合人性與民意的三贏都更呢?立法委員丁守中說,台北市已高齡老邁,沒電梯、耐震係數低,位於四米、六米、八米狹窄巷道內四、五層樓老舊建築物密布,占台北市四成,「你看,巷道多狹窄,老人住在老舊公寓,每遇颱風或地震危險性高,」他滑著手機,秀出圖像說,政府須主導都更,不允許建商圈地謀利,「檢討都更、建築、土地分區使用、容積獎勵等法規命令,因應高齡化及少子化新社會。」
他總憂心,若台北市發生六.三級地震,可能有四千棟老舊建築會倒,以一棟八戶計算,就是三萬兩千個破碎家庭。也因此,打造城市新風貌首先要做到,不讓建商圈地圖利,配合都市計畫,由社區民眾主導參與公辦都更、自辦都更及防災都更;其次要加速改善市容,相關單位建立績效,建築物保存地方特色及美化、整建、維修、市公有及軍方地規畫為開放空間、綠地、公園,老舊社區先遷後拆,廣闢基地,使用公有土地。
「大幅都更,才能把土地釋放出來。」他強調,建商圈地一心一意找黃金地段蓋豪宅、炒房價,周遭環境不僅無法改善,反而增加周邊市民的負擔。「再過七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占台北市總人口約兩成,不論是從高齡化還是防災角度來看,台北市都應該進行大破大立的都市更新,由政府主導,讓市民參與的公辦都更外,同時也允許自辦都更、簡易都更、防災都更,加速老舊市容的改造,帶動城市美學。」丁守中說,文林苑事件引起全民反彈後,台北市的都更計畫受阻,那是因為文林苑的都更程序不透明,沒有中立客觀的鑑價機制。他主張,未來應提高都更同意人門檻到九成,數戶同一棟集合住宅的話,若屋況有危險,就降低同意人比例門檻。
台北市信義區里長侯立仁說,「都更」應以公辦都更、防災都更的方式大幅放寬容積率,並從窳陋的地區給予最多獎勵開始都更,借鏡國際大都會,從東到西都有新風貌,如韓國首爾、新加坡、邁阿密古巴人聚集的社區等例子說明,通常國外的都更是致力於縮小建蔽率、放寬容積率,讓馬路變寬、公園綠地變多變大,整體住宅條件才會改善。
侯立仁指出,若把台北市最窳陋的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都更,也許還可以提供另外一塊地蓋新大樓,縮小建蔽率,樓層向上發展,既容積獎勵三代同堂,也讓年輕人買得起房子,讓民眾能居住在更安全與友善的環境,邁向「宜居城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