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古民居 一頂花斗笠 編出傳統古風

 |2013.12.28
1026觀看次
字級
 上水村充分運用「中國傳統村落」元素,發掘佘族特色傳統文化,打造集鄉村休閒、避暑度假的原生態古村。圖為上水村民編佘族斗笠。  圖/中新社

 【中新社電】明清古民居、宋代古官道、明代古村道、古溪道、四方井……古韻十足的青瓦、石牆、石道,與青山、竹影交相輝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村落「上水村」就藏身於海拔三百五十多公尺的山坳中。

 位於福建霞浦縣崇儒佘族鄉的上水村,是大陸少見的純佘族村民聚居村寨,全村有一百六十五戶七百二十多人,日前中新社記者走進這座古老村落,就感受到當地濃厚的古風。

 漫步村中,只見村寨依山沿溪而建,乾淨的山石村道,曲徑通幽,時而傳來遠處的犬吠;座座古民居保存完整,裊裊炊煙徐徐升騰;穿村而過的溪澗潺潺流淌,三兩孩童沿溪邊石道蹦蹦跳跳,逗鵝嬉戲,撒下一串串稚嫩的歡聲笑語。

 村寨傳統的民居中,石屋寨風格十分獨特,石村道、石圍牆、灰瓦屋頂、木板隔間、穿鬥式結構、懸山頂或歇山頂,都是傳統佘族村寨石文化的典型代表。根據霞浦縣文體局文化博物館館長吳春明考證,上水村約有古民居六十座,建於明崇禎年間,清光緒年間重修擴建兩座,具有歷史保護價值。

 修舊如舊重現原貌

 記者來到一座清代古民居,見到穿著佘族傳統服飾、五十八歲的藍壽其坐在廳堂編織佘族花斗笠,一根根細長的竹絲在他手中靈活來回穿梭。「編一個這樣的斗笠,通常要花上五到六天的時間,我也是剛學兩三年。」藍壽其指著牆上編好的花斗笠說。

 具有民族特色的佘族花斗笠,從材料破竹到染色噴漆,需要四十道工序,以做工精細、設計考究、美觀大方而聞名,是佘族姑娘出嫁時的嫁妝;佘族婦女外出趕集或走親訪友時,也常帶上花斗笠。斗笠上方的雲頭、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種美麗花紋,引人注目。藍壽其說,佘族花斗笠是祖先傳下來的技藝,至今已有數百年,不能外傳。「閩東就我們這裡會做這種花斗笠,可是懂得編的人也不多了,村裡一名八十歲的老師傅,如今已臥病在床。」藍壽其說,他和村裡幾個人都是老師傅後來收的徒弟,今後他也打算教些徒弟,將這個佘族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在上水村,除了佘族花斗笠,這裡仍保留著許多傳統佘族的民俗文化,有「二月二、三月三」佘族歌會、三月三做「烏米飯」、清明節吃「春菊 」、四月八包「菅時粽」、九月九打「 粑」等,還有佘族服飾、刺 等手工技藝。近年來,上水村致力於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按「修舊如舊」的原則對佘族古民居進行修復,希望重現佘族村寨原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