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馬英九總統在「亞洲生產力組織綠色生產力國際高峰論壇」致詞,聲稱將「以舉國力量,進行節能減碳的工作」。感覺上政府會以積極的態度來推動節能減碳的工作,但如果回頭檢視自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於一九九七年底在京都會議作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決議後,我國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仍然每年增加,到二○○七年達到高峰,十年間成長了約百分之五十的現象,就可以知道台灣社會是如何在敷衍全球減碳的議題。
二○○八年之後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開始減量,政府或民間的努力固然起了一些作用;但最主要的原因卻是景氣不佳,生產衰退所導致。因此總統一席「以舉國力量,進行節能減碳的工作;油電價格不合理化,無法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的談話,讓人聽了真會不寒而慄,深怕經濟發展的動能會再度受創。
國家資源有限,而政府所需關照的的社會發展目標眾多,「節能減碳」雖是全球性的重要議題,但政府也沒必要以舉國的力量來執行,只要政府用對方法,創造一個有利於企業發展的環境,民間的智慧和資源就會源源不絕顯露,自然可收到豐富的成果。否則空有理想也不見得能順利達成。其實透過各類的國內外考察或委託研究,主管機關早就掌握各國成功減碳的作法;卻因涉及制度變革,或畏懼既得利益者的反撲,或馬馬虎虎的心態,只學得他人的皮毛而喪失了改革的契機。
以環保署和經濟部近年來積極推動的「能源技術服務(ESCO)」為例,結合環保節能產業、金融業、電能管理、學界等跨領域業者,提供資金和技術協助耗能產業節能,並分享節能所產生的利潤。本是一個很好的構想,卻無法應用於市場。根據該同業公會的估計,我國市場的潛力每年約有千億元的商機,但二○一○年的產值才三十六億元。分析原因,主要為節能獎勵優惠措施強度不足、節能績效認定不易,加上融資回收等問題,阻礙了該行業的發展,當然也影響了全國的減碳績效。
這些困境政府相關首長當然也知道,環保署長沈世宏就曾提過將參考英國的作法,將台灣電力公司納入服務團隊中,除了確認節能的績效之外,並確保融資得以順利回收。但要「賣電」的台電來成就節電的業者,甚至有可能導致台電的發電設備閒置的後果,台電當然也會因本位的考量而阻礙。當兩項政策的目標出現衝突時,主政者必須要有決定的主張。
能源技術服務與碳捕存、碳交易被視為重要的減碳策略,後兩者的普及還有待發展;但能源技術服務在很多國家都已獲得顯著的成果,台灣卻還在搖搖晃晃學步中,政府既然宣稱將傾全力節能減碳,就應「築巢引鳥」促成能源技術服務業的發展。若如業者所估計每年能為內需再創造一千億元的商機,勢必也會帶來相應的就業機會,甚至進一步帶動能源科技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是我國現階段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減碳更是地球村居民共同的責任,若能同時達成這兩項目標,當為一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