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發現這樣的一個事實:書中的人物多是單名,如劉備、孔明、關羽、張飛、曹操、曹丕、周瑜……三國時期這樣廣泛的單名現象,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讀《漢書.王莽傳》,始知此一時期單名之盛,原來是基於王莽的托古改制。
王莽執掌政權後,想到國家已經平治,只是四方外族還沒什麼變化,於是派遣使者攜帶金銀財寶贈送給匈奴單于,冀其歸服來朝。單于囊知牙斯出於感激之情,向漢朝報告說,聽說中國譏誚二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現在改名「知」,以效法中國的制度。後來囊知牙斯又與漢朝不和,起兵造反,王莽平息後,就將其名稱改稱降奴單于,且恢復原名。
王莽篡政後,對宗族戚室也是這樣,他的長孫王宗私刻銅印三枚,又畫有穿著天子服飾、戴著天子冠冕的畫像,與其舅舅合謀,有覬覦其祖父大位企圖。事敗之後,王宗自殺,王莽宣布對王宗處理結果中說到:王宗本名叫王會宗,現在犯了法,因制度規定要取消單名,恢復原名會宗。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改名從單名,顯示朝廷的恩寵;而恢復雙名,則又表示懲罰。由於皇家官府對單名雙名態度分明,因此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即便王莽政權跨台後,雖然再也沒有哪一個帝王明令禁止雙名,卻由此造成了後漢及三國時期長達三百年之久的單名之盛。
筆者認為王莽篡位之後,對將雙名改為單名之意涵,可以套句前人之詩,可概括其義:「假作真時真作假,無為有處有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