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人,比醫病重要!

陳玲芳 |2013.12.14
5918觀看次
字級
 另類醫師楊友華,為病人築「癌症防火牆」。   圖/楊友華提供
 良好的醫病關係,除了建立在患者對醫師的信任上,醫生的出發點應是醫「人」,而非醫病。  圖∕ 陳大鵬
 有些可改善病情的藥,健保局未必有給付。  圖/鄭超文
 以化學藥物來殺死癌細胞的抗癌方式有其醫療上的限制。  圖/陳立凱

 文/記者陳玲芳 

 「每個人都有可能得到癌症。」前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台北萬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楊友華醫師說,當這樣的事實擺在眼前,我們不該再等到罹癌時才「臨時抱佛腳」。他強調,了解癌症的治療過程、找到適合的醫生、提出正確的問題(見下面方框),都能幫助我們建立一道「癌症防火牆」。

完成最後願望的末期大腸癌山東老兵、年輕的子宮體惡性橫紋肌瘤患者、說不出話的咽喉癌女士、只想好好睡一覺的電子工程師、痛到求死的胰臟癌患者,無論是痊癒或接受安寧照顧,在癌友們感人的故事背後,楊友華提供的人道醫療,讓人充分感受到醫師與患者間的互信與互助。

兼具腫瘤醫生和末期癌症病人家屬的雙重身分,使得楊友華看待癌症的想法更為宏觀。不同於一般僅主張「一家之言」的抗癌方法,楊友華總是耐心地告知患者及家屬,有關中式與西式、先進與傳統療法的特色與優劣,讓醫者能從中知道既有療法的盲點,患者也能了解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療法。

挑戰多數醫師的道德觀

三十多年前,楊友華的母親死於乳癌。當時,香港已有「安寧病房」的照顧模式,而台灣則還沒有人聽過「安寧病房」。母親癌逝後,楊友華爭取到台灣來念醫科,北醫畢業之後,進入馬偕醫院的腫瘤科服務。之所以選擇馬偕醫院,是因為它有安寧病房,當年是馬偕醫院安寧病房設立的第一年。現任北醫附設醫院副院長邱仲峰,是他當年一起從醫的學長。

「我算是很另類的腫瘤科醫師,不太會跟著傳統方法做。」楊友華不諱言,臨床上有很多人都用美國人的方法治療台灣人,但他和邱仲峰醫師這批人,卻不完全把美國的那一套,拿來套用在台灣人身上,因為「體質不一樣」。

楊友華說,臨床上,他經常觀察到,醫生給病人的傷害,更超過治療。「我們的病人接受治療時,都比其他國家的病人痛苦,也比別人短命!因為我們把美國的治療方式,完完全全放到台灣人身上,而造成水土不服。這種現象,到現在還是存在。」

他直言,「醫師很多都是站在『自我保護』的立場來治療病人,書上這樣寫,只要照著做,就算沒治好,也不會被罰。而病人的治療成效好與不好,並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很不道德。」

他強調,醫生應該追求的,是如何把病人的癌症治好,同時把病人的生活品質照顧好,這才是理想的治療方式,但時下醫師普遍缺乏這種思維模式。二十多年來,他不斷在思考、反省這個問題。

為病人好卻差點受罰

「我不是乖乖牌的醫生,醫院不提供的,我不見得就放棄。」楊友華說,他不反對中藥或其他非主流的療法,但是,他希望病人讓醫師知道曾使用過哪些療程,這樣他才能評估病人的進展。

健保系統,有時也嚴重影響醫生的醫療行為,讓其對病人的治療受限。有時候多做了,被健保抓到,即使這個「多做的治療」改善了病人狀況,醫生仍因此挨罰。很多醫師妥協了,「反正健保這樣規定,我就這樣做,到時候出了事就不用賠償。」最後病人情況更糟了,健保卻不負責。

楊友華醫治過一位罹患胃癌的女性病患,是約莫五十歲的音樂老師。她形容自己是個「二十四小時坐在馬桶上的音樂老師」。因為罹患胃癌,她有嚴重腹瀉問題,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必須坐在馬桶上。除了在生理上飽受病魔折騰;對於不能維持以往優雅氣質的糗態,更讓她心理上覺得毫無尊嚴,生不如死。在強大的身心壓力下,她曾自殺過,幸好都被救回。

楊友華發現,她總是在拉肚子,推估是因為癌細胞不斷讓胃產生過多分泌物所致。她拉肚子的情形,嚴重到無法離開馬桶,甚至要一邊蹲馬桶、一邊趴睡在洗手台上,這樣的痛苦,絕非健康的人所能體會。所幸,那時有一種新藥,剛好是針對她的病情,可以減緩她腸胃過度分泌的問題,她每天注射二到三支,不到一個禮拜,腹瀉獲得很大的改善。

在楊友華幫她解決腹瀉的問題之後,音樂老師如獲新生,重拾笑容,除了不斷地向醫師表達感激之意,也常開心地彈奏病房裡的電子琴,帶其他病人一起唱歌,病房裡常傳出快樂的歌聲。

「音樂老師後來順利出院了,但是我的麻煩卻來了。」原來楊友華對音樂老師開出的藥劑,被當時的健保局顯示為「異常」,所以醫師要受罰。

幸好,因為有病人病情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的鐵證,讓楊友華的申訴順利通過,免於受罰。

生病找對良醫最重要

楊友華指出,台灣的醫療品質在整個華人圈,甚至全亞洲,都是名列前茅,論質量也都比香港好。儘管如此,仍可挑出許多毛病,如「大部分醫師只是在看病,沒有在看病人」。他強調,找對醫生很重要,當診療病人的醫生束手無策,轉介也很重要,可惜很多同行不願意轉介。

「醫生有面子問題,不服輸,是最大的問題,但是痛苦卻要病人承受!」

以癌症病人為例,不是說病人求醫就一定可以獲得治癒,但是大部分都可以得到舒緩,也是因為這樣,才有「安寧照顧」的出現。

「每一次我看到癌症病人,我都想把他的癌症醫好,這是我最強的動機。」如果,你問楊友華,不是每個醫生都這樣想嗎?答案卻很殘酷:「並不是每個治療癌症的醫生,都想把病人醫好。」他說,原因很多,可能是病人無法醫治,或者,有些醫生在看到病人時,心裡首先想到的是:「這個病人,可以增加我多少的醫療收入?」

楊友華說,抱著想從病人身上賺錢的想法,醫師就會把貴的藥、新的藥都開出來,包括開自費藥,造成病人的經濟負擔,還跟病人誇大藥物治療的效果。這種狀況,在中國大陸尤其嚴重。



 癌友十個 正確問題

 1.我為什麼會得癌症?2.該怎麼進行治療?

 3.我為什麼要這樣治療?4.為什麼化療一定要做六次?5.什麼是「標靶藥物」、「新藥」?6.西醫與中醫可以合併治療嗎?

 7. 我可以做其他的替代療法——自然飲食、氣功或健康食品嗎?

 8. 我的癌細胞死了很多,那其他的好細胞還健康嗎?

 9.癌症治癒後還會再復發嗎?10.我要如何預防癌症復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