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人才荒喊了多年,教育部日前提出「人才白皮書」;準備三年內、以四百一十億元,投入國教、技職、高等教育,培育二萬四千名技術人員,增加一百所非營利幼兒園,修法讓具我國籍的外籍學者也能比照私校領退休金,增加台灣延攬國際人才的誘因。
因經濟不景氣,加上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等亞洲鄰國地區加強延攬人才,台灣人才流失在近年加速惡化。此一趨勢若不能有效減緩,必衝擊教育體系,最後則直接影響經濟發展。
不過,教育部在提出人才白皮書的同時,也在國民黨中常會提出「人才培育政策規畫」報告,兩相對照,白皮書與政策規畫之間,有很大的落差。
在「人才培育白皮書」部分,教育部集中資源進行教育體系內的人才培育;在「人才培育政策規畫」部分,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問題與現象則較為周延廣泛。包括,我國青年平均二十一歲才進入職場,中高齡者平均五十五歲即離開職場,「晚入早出」現象明顯;女性勞動參與率只有五成,也相對低於其它國家。
由於少子化與高齡化現象,台灣的「扶幼比」與「扶老比」出現死亡交叉,此一趨勢也不利人力與經濟發展。因教改造成專科與技術學院升格為科技大學,大批高職生轉而走向升學之路,十年內,升學比例從百分之四二點七倍數提升到百分之八十七點一。也就是說,過去是國內中小企業與生產線主力的職校生,十年內大幅流失了一半,造成基層產業人力不足的危機。
以上這些人才問題,更大面向的呈現了台灣的人才荒、人力荒,要解決問題,不能只靠教育部的「人才白皮書」;必須各部會全面動員。少子化與高齡化涉及人口政策、生育獎勵;而職場的「晚入早出」、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偏低則需要經建會、勞委會提出對案。
人才是流動的,不是單一部會能負責解決。教育部研擬提高引進大學中的國外人才,除了教書,也可以擔任其他職務;企業界用人也希望國際化。但根據國內勞工法規,外籍人士需要二年工作經驗,且起薪要三萬七以上,這些高門檻其實與引進外籍人才是背道而馳。
此外,國內人口少子化,現有政策再怎麼高明,如果人力不足,也是徒然。如何引進印度、大陸、東南亞地區人才,以增補我國人口減少的空洞,就涉及移民政策的適度修正。
「人才白皮書」即使能付諸實現,成效也有待觀察,學界即認為,多半方案只是把現行政策重新包裝,新的做法並不多。「人才白皮書辦公室」執行長、清大教授彭宗平即指出,教育部要落實執行管考,讓社會覺得是「有感的改革」。
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各種競爭的規模與力度也相繼擴大,國家與個人都面臨更大的壓力。對於人才流失問題,政府曾經提出「這是國安問題」的警訊,各部會必須有同樣警覺並提出有效對策,才能正面迎戰日益嚴峻的全球化人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