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之夢 良品美器爭妍鬥藝

李碧華 |2013.12.01
993觀看次
字級

國際知名藝評家約翰‧佩羅曾說,媒材的界線日趨模糊,甚至消失,伴隨著科學和審美的出現,此觀點已印證在本土「工藝競賽良品美器」的競賽中。百件入選作品驚豔正南北巡迴聯展,台北展到本周二後移師高雄,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許耿修說,此競賽冗長繁複,傳承傳統,另一方面更鼓勵創新,展現工藝可用、可觀賞的多元性,讓傳統與創新的兩股力量,得以同台爭妍鬥藝、競相觀摩。

「國寶技藝再現頂真精神,以專題思維,將手感溫度融入創作之中,讓工藝成為開啟愉悅對話的序曲。」許耿修說,「良品美器」展現商家追求創見和卓越品質的精緻商品;「工藝新趣」則為媒合青年學子與工藝師進行專題交流,既傳承手工技術,亦激盪創新設計,極具實驗性格;而「國家工藝成就獎」遵循古制當中,力求創造的藝術新境界。

藝術雙年展在全球各地開枝散葉之際,台灣陶藝也不遑多讓,從普通窯場的器物到名家之作,都呈現一定的消費或收藏,整個體系平靜而穩當的發展,像一條寬廣的大河,不斷緩緩向前流著,感受到一股隱隱的堅韌,「工藝競賽」即是見證。台藝大工藝設計系助理教授梁家豪認為,對容器美學至為推崇是現今陶藝明顯趨勢,各路好手無不積極嘗試從容器的概念尋找陶藝發展的脈絡,將具體的容器造形帶往抽象的薄殼藝術。

「將黏土做為創作工具,也顯現對土地的關懷。」梁家豪指出,黏土與文化的連結,挑戰強加在大眾身上的價值觀,突顯陶藝家渴望以一種迄今尚未展現的手法,加深與社會的關係。

東華大學藝術創意助理教授王怡惠則認為,工藝品是理性與感性交織下,由身體發出的物,是厭惡冰冷量化的一劑解藥,「從手中的感動溫暖到心底,創造新的對話機制與文化價值,挑戰作品的功能與華麗形式,」這幾乎是年輕工藝師進到質材創作的開端。藝術家也因此擁有更寬廣的道路來傳達自身,激盪著過往的創作形式。她說,除了手工與質材議題延續之外,科技也逐漸進入工作室。

 南北聯展 --在手作競賽發光

特別獎─金多蟹(謝),作者梁駿杰觀察漂流木與溪蟹的生態,擷取其攀爬姿態,以活靈活現的雕工展現溪邊螃蟹自由自在之悠然趣味,藉著「金多蟹(謝)」的諧音來提醒受人點滴,當泉湧以報的敬謝之情。

 

傳統工藝組一等獎─沙漠風,大漠荒原之上,風颯颯吹起沙漠細沙,似刀鋒般在丘陵上切割出優美線條。作者陳炳廷在陶土中加了熟料砂,使表面肌理赭紅粗曠,一如陽光灑在沙脊,厚實而灼熱,映現明暗虛實。

 

傳統工藝組二等獎─齊天大聖,擺脫傳統神明形制的拘束,猴齊天採坐姿,頭戴束冠,身著正式袍服,一腳翹起端坐;林貞鐃刀痕精準、細膩、穩健,巧心經營人物姿勢和空間,「猴齊天」力與美均衡兼顧。

 

傳統工藝組三等獎─虛褱乃容,竹節虛心一直為文人作為君子節氣的象徵,作者以剖半的竹節形成茶則,節結成為蓋頂,以檀木巧雕竹型為茶取,讓壺身表現在大自然中不畏強風,即便飄搖擺動依然禪(蟬)定,淡然處之的勁挺姿態。

 

創新設計組一等獎─蛀在我的花園裡,吳竟銍將花朵形體簡化成單純圓片,以空窗琺瑯燒製出綠色和黃色的些微差異,而反覆高溫燒製的過程使紅銅片累積了氧化物,讓琺瑯呈現更深刻細微的質感。

 

創新設計組二等獎─運轉乾坤,朱李立此張多功能旋轉式棋盤是以滾箱的概念製作,中間巧妙安置一抽屜,使抽屜成為棋箱之軸心,抽屜內部則隱藏暗閥以控制棋箱滾動和固定,讓原本枯燥的等待時間,變得更輕鬆而益智。

 

創新設計組三等獎─易幼安製作陀螺杯,概念來自於特技陀螺,造型轉化自旋轉的各種姿態。杯底有著如陀螺的尖角,置於桌面即呈現45°斜躺;若是放置於底座上時,則可保持直立,再加上杯蓋,整體就如同正在嗡嗡旋轉的飛舞姿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