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馬鈴薯一年的產量,足夠十三億中國人吃一天了。」威寧人曾自豪地說,過去曾是「飢餓」代名詞的馬鈴薯,現在卻成了當地的「搖錢樹」。 圖/中新社
威寧縣白岩村婦女賣馬鈴薯很有一套,一斤馬鈴薯直接賣到市場最多一塊錢,用爐火烤過就能賣到三五塊,每個人賺得笑嘻嘻。 圖/中新社
【中新社電】「以前土裡種的洋芋一家人吃都還不夠,現在大個的拿去賣個好價錢,個頭稍小一點就用來餵豬了。」坐在火爐邊,貴州省威寧縣白岩村的張公平向記者講述自己與馬鈴薯的故事。
五十三歲的張公平以種植馬鈴薯和玉米為生,家中擁有十多畝的土地,他所種植的馬鈴薯,貴州方言稱作「洋芋」,在物資缺乏年代,馬鈴薯代表的是「飢餓」的意思,現在卻成了他家的「搖錢樹」。
威寧縣是貴州省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縣,有貴州「屋脊」之稱,也是滇東北走廊的交通要塞,縣內山高坡陡,因地理、氣候的因素,該縣的糧食作物以玉米和馬鈴薯為主。在中國西南地區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二○○八年中國農業部授予威寧縣「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的稱號,二○○九年中國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也授予「威寧洋芋」象徵當地的地理標誌。威寧縣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達一百六十萬畝,年產量二百多萬噸,威寧人總是自豪地說:「威寧馬鈴薯一年的產量,夠十三億中國人吃一天了。」
收入可觀 村民笑嘻嘻
「以前小時候都是光著腳ㄚ,帶著洋芋就去學校了。」張公平對童年的記憶依然清晰:「那時候一天三餐都是吃洋芋,家裡人口多,省著吃才行。」他說對於六、七○年代出生的威寧人來說,洋芋已成為那代人的回憶。
「現在每年十畝地大概有四萬多斤的收成,能賣三萬元(人民幣,以下皆同)左右。」張公平告訴記者,再加上玉米和套種的小麥,每年的收入十分可觀。
除了自己種植外,張公平還在村裡做起了馬鈴薯收購的生意,從鄉親手中收購馬鈴薯再運出去銷售,每年也能有近十萬元的收入。
白岩村距縣城中心不到二十公里,沿一○二省道到達白岩村,記者看到不足一公里的道路兩邊,有十多位白岩村村民擺著爐子烤馬鈴薯賣給過路人,不時有司機停下購買。
「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個三四百塊錢。」四十二歲的白岩村婦女馬美蘭說,一斤馬鈴薯直接賣到市場最多一塊錢,他們用爐火烤過的每一個就能賣到三到五塊錢,「非常賺錢。」馬美蘭笑得美滋滋地。
生活自在 年年是好年
在眾多村民中,馬賢榮更有前瞻性想法,他發起成立「馬鈴薯種植合作社」,吸引了近八百戶農戶加入,集合約二千五百多畝土地,年產馬鈴薯逾四千五百噸。「合作社統一安排培訓馬鈴薯種植技術,用當年市場平均價錢回收農戶馬鈴薯。」馬賢榮說,因合作社提供優惠政策,農戶入社十分踴躍。
在當地,還有一個讓威寧人自豪的企業貴州玖聖公司,該企業是亞洲最大的馬鈴薯澱粉加工廠,每年加工的馬鈴薯數量多達五十至六十萬噸。「利用科技手段,我們可將馬鈴薯澱粉加工,做成環保塗料、天然的食品添加劑,甚至藥品、化妝品。」該廠負責人管仕勇說,目前該公司已開始生產馬鈴薯澱粉,第二期還將增加薯條和雪花粉生產線,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增加產量。
「我兒媳婦就在公司裡面上班,每個月拿著固定工資呢!」張公平告訴記者,除了把馬鈴薯賣給企業,很多村民還到廠裡去上班,收入明顯增加,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多數村民家都添購了電視、洗衣機、冰箱等電器。「種了大半輩子的洋芋,沒想到洋芋讓我們把生活變得一年比一年好。」張公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