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有星北孛入於北斗」。
這兒的秋天七月,是二千六百多年前,中國東周春秋時代的魯文公14年,西元前613年的時候,孛字本意為草木茂盛,天上出現一顆像一蓬茂盛草叢一樣的星星,它轉到了北斗星附近。中國《春秋》記載的這顆星,它的位置形狀及時間,據推測應該是哈雷彗星,這是人類史上對哈雷彗星最早記載。而西方最早的記載,見於西元468和464年間,是由希臘人記錄下來的。
哈雷彗星是歷史上第一顆被觀察到的彗星,它穩定的圍繞太陽運行,加上近年來電腦科技和天文儀器的進步,使得對它運轉回歸周期可以準確的推算到西元前三世紀。中國秦始皇七年,西元前240年,在《史記.始皇本記》中的記載是這樣的:「始皇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十六日。」這裡記載的彗星與電腦模式推算的哈雷回歸路線方向相符合。
在西方,至今尚存的最早準確記錄,是由兩河流域上的古巴比倫人用當時的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那時是西元前164年10月,這塊泥板現存於大英博物館。
最廣為世人所知的哈雷描述,該算是新約聖經馬太福音記述的伯利恆之星了,西元前12年10月,東方三位占星博士朝著這顆彗星來到伯利恆,朝拜降生在馬槽內的聖嬰。
在中國、巴比倫和歐洲的天象記錄中所載的彗星,起先世人不知道它們其實是同一顆星的重覆出現,到了西元一世紀,猶太天文學家開始認為這是同一顆星,猶太法典內則有這樣的記述:「有一顆星,每隔70年出現一次,使得船長行船出錯。」在文藝復興之前,歐洲哲學家們依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認為月球以外的天體永不改變,認為彗星本質是由地球大氣擾動而生,後來這個說法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Tycho Brahe)推翻。
1577年第谷觀察丹麥天空出現的彗星,認為它如果距離地球近的話,一定會移動位置,而彗星位置看來夜夜不變,認定彗星與地球的距離,必定比月球與地球的距離遠,因為視差才看來夜夜不變位置,而且它的運行軌道必定是拉長的橢圓形,不可能是圓形的,這是對彗星軌道推測的大突破。
1687年,牛頓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介紹了引力和運動的規律,他的朋友英國人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1656-1742)用這個規律來計算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對彗星軌道的影響,發表了《彗星天文學簡介》,他核對計算結果與歷史記錄,發現1682年出現的那顆彗星的軌道要素,與1456、1531及1607年出現的那三顆彗星符合,因此他認定這三顆星是同一顆,每76年一次路過地球軌道,他預測這顆星是在1758年會再回來。
果然,1758年的聖誕夜,德國農夫自學業餘天文學家Johann Palitzsch在寒夜裡發現了它!和哈雷先生預測的一樣,它如期回來拜訪地球了,可惜哈雷先生已在1742年去世,沒有親眼看到它的承諾。不過,他確認彗星會回歸,首度證實除了行星外,還有其他天體繞著太陽公轉,也驗證了牛頓天體物理學的理論。1759年,法國天文學家Nicholas Louis de Lacaille在他編製的天體目錄裡,將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
天文家推測哈雷已在現在的軌道上運行了將近一萬六千至20萬年。哈雷最近的兩次來訪,是1910年及1986年,下一次是2062年,屆時不要忘了一睹它的風采。
1986年的回歸,全球引頸而望,各主要太空機構及天文組織聯合起來,於1982年組成了「哈雷彗星觀測計畫」,由美國NASA領頭,推出統一觀測原則及資料,自1983年10月至1987年末,將哈雷來訪及離去的行蹤作了人類有史以來最詳盡的記錄。同時,蘇俄、歐盟及日本也都發射了太空觀測船飛越哈雷,就近觀測,且看下文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