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二重唱」一九九八年成軍,至二○○七年出版最後一張精選輯,都是合體創作;直到錦雯和琇琴各自發展後,二○一二年底,錦雯以「黃錦雯」之名,發行個人首張專輯《陪伴幸福》。 圖/錦雯提供
【記者阮愛惠專題報導】「錦繡二重唱」一九九八年成軍,至二○○七年出版最後一張精選輯,都是合體創作;直到錦雯和琇琴各自發展後,二○一二年底,錦雯以「黃錦雯」之名,發行個人首張專輯《陪伴幸福》。
這些年,錦雯除主持和演戲外也寫歌。「我暗自祈求,希望我能一個人唱出和朋友、和家人間的情感,一種經過歷練之後、密不可分的情感。」令她感到很幸運的是,收歌的過程因緣奧妙,讓她找到唱起來很感動、很有意義的歌,就像專輯名稱《陪伴幸福》的副標:「原來,陪伴才是最幸福、最美好的樣子」,錦雯希望這張個人專輯,陪伴在歌迷身邊,傳遞暖暖的幸福。
錦雯剛結束大馬的慈善義演,為華人教育募集基金;幾天前,她二度支持喜憨兒義賣活動,親手為拍賣品皮夾美化上色。十二月二十一日她將參與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的「攜手同圓慈善義唱會」,為八八風災受災戶盡心力。近年錦雯演出常和宗教接近,她認為,接觸宗教就是跟愛接近。「每個人都應有信仰;信仰中,音樂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時我們用語言或文字和人分享,可能要花好幾分鐘、好幾小時,用音樂當下就能令人感動。」她很高興能以音樂和宗教靠近,用音樂傳達愛與感動。
錦雯出道以來,經歷許多波折。從民歌餐廳駐唱歌手,意外被名製作人楊明煌發崛,和琇琴一起接受調教,組二重唱;楊明煌意外往生,兩人簽約到出道煎熬六年。出道後也一波三折,專輯都是錄音後冷藏幾年才發行。星運長年起伏不定,活潑開朗的錦雯,變成「厚操煩」的人,一點小事就很煩惱。那些年,錦雯常作惡夢。「抱怨愈多,運氣愈糟。後來接觸到佛教信仰,尤其是星雲大師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發現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好的東西,會不斷循環。」
正好經紀人的媽媽是佛光人,和她的觀念很一致,只要有時間,她就義不容辭做公益。「當藝人是很有福報的職業,可以穿得美美的,站出來講些話、給個微笑,就可影響很多人。作為藝人,這也是一種使命。」她說。
後來有機會到大愛台演戲,年紀不大的她,常演媽媽,在戲裡茹苦含辛、歷經艱苦才走到人生佳境。「透過戲劇,我才發現很多人的人生比我苦啊!我以前苦什麼呢?」錦雯笑說。
演戲讓錦雯「知苦」而後「去苦」。她說:「在錄音間唱歌,若要唱出感情,心中要有畫面。我去演戲,在戲裡經歷很多情境,心中儲存很多畫面。例如
我在唱〈陪伴幸福〉時,就一直想起我在戲裡當媽媽的感受,唱到『下
一輩子/我們彼此交換位置/換我為你牽掛一輩子/少點荒唐事/
多些陪伴日子』時,眼淚禁不住流不停。」
「陪伴」,真的是最幸福最美好的樣子。錦雯說:「對於過去,我充滿感謝。原來自己一路走來,都有老天爺關愛陪伴。沒有琇琴,沒有錦雯,就沒有「錦繡二重唱」;沒有那段演唱的歷程,就沒有後來的各自分飛、主持、演戲、出個人專輯。一路走來,因緣都是連結的。有生之年,我還要做更多公益、結更多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