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

 |2013.11.18
2895觀看次
字級

 日劇《半澤直樹》在日本創下超高視率,台灣也隨即引進此劇,雖不如日本有那麼高收視率,但其經典對白「有仇必報、十倍奉還」也成為台灣當下流行語句。

 《半澤直樹》所描述的是現實金融界的恩怨情仇、商場上的爾虞我詐,但在宣傳上過分凸顯「有仇必報」的劇情張力下,把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局限於負面的人際交往上。



 在《論語》中曾有人質疑孔子「以德報怨則何以報德」的論述,但孔子說:「仁者,所以恕人而已。」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儒家的成德之道。這裡並非退讓到有人以違法的手段或方式來迫害自己,也必須把左臉再讓對方打一巴掌,似也不必要。



 傳統倫理互動關係雖是強調報恩之心而非報仇之怨,然人是情緒性的動物,且常以非理性的效益主義做為行為判斷之準則,人怎麼對我,我就怎樣對人,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在人世間也常有「此仇不報非君子「,「君子報仇三年不晚」等仇恨觀念,無不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公平性或正義性,是在形式上完全一來一往的計較上。



 小則是個人的利益轉變為個人仇恨,大則是所謂的國恨家仇,把家族及國家做完全的利益得失的盤算。誰有損及於我就是我的仇人,誰有利於我就是我的恩人。如此過於利益計較的人際關係發展,直接反應到現實社會生活中。



 如果是百分百的效益主義,則尚需理性的考量去推論或思考這樣的行為是否真正達到效益;也就是說,一個理性的效益主義者並非單純的只考量有仇必報的形式,它應該還要去考量怨怨相報何時了是否真的符合效益,是否還要擔心別人的報復會損害到自己更多利益。



 晚近台灣社會愈來愈商業化也愈來愈利益取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存有利害的計較,父母與子女間在乎的是養兒防老的交換條件;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竟也演變成知識者販售與顧客間的關係;國家和人民的關係更是如此。



 其實,在資本主義情結下,唯利是圖似乎已難以用傳統的五倫關係去維繫現代人際關係;但也非必要以有仇報仇,人不可負我的討債行為,要對方付出對等或十倍的代價,來償還曾經負我之事。



 諒解、同理、感恩,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的人格情操已逐漸淡薄,十倍奉還也只是一種百分百的情緒渲瀉,見不到人性本善的良知。如何化解仇恨,如何去平息別人對自己的不公不義,盡可能透過司法途徑讓公權力來保障自己應有的權利,但在其心態上不必以仇恨之心來平復自己的不平。



 國家社會需要去營造「施恩不求回報」,或「受人點滴之恩、湧泉以報」的感恩之心,十倍奉還者當是報恩之情;報仇之心豈可十倍奉還,「以直報怨」足矣!



 《半澤直樹》雖只是一齣電視連續劇,但它所凸顯的現實人心,也是我們該加以省思之事,莫讓傳統的良好道德情操淪喪於商業利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