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市長強生日前訪問大陸,驚訝中國僅用兩年就建成一千三百公里的京滬高鐵。他投書英國《每日電訊報》,談英格蘭中部的HS2高鐵,說:「我們用兩年時間,花費數億英鎊繪草圖、諮詢,卻沒有舖一根軌道。」
強生說,兩年僅是用來進行第一輪環評,接下來還有其他影響評估,再開始規畫、調查,「然後就是長達十多年的建設工期」。這樣的程序與時間,在台灣也是常態。
強生提到一點值得注意,他說:「每當有重大建設被提上議程,英國的政治環境都會扼殺它。」這讓人想到前不久的美國聯邦政府關門,問題就在兩黨惡鬥的「政治環境」,近日美國最新民調顯示,國會支持率只剩下百分之九。
美國媒體指出,中國高鐵快速發展,凸顯美國臃腫官僚體系的低效率。民主政治分官設職,分層負責,雖然理想,但公共事務複雜,又有反對黨「掣肘」,導致政府效率低落,「如果美國希望增加就業,改善破舊落後的基礎設施,必須學習中國讓行動更有效。」
這些批評及強生的「羨慕」都有個盲點,就是民主與專制的區別。大陸近年雖朝向民主發展,但基本上仍屬專制;政府一聲令下,說做就做,且常輕忽環評、強制徵收土地,自然效率高。民主國家民意至上,土地徵收遇到地主抗爭,不滿徵收價格,政府往往動彈不得。加上黨爭,更使國政空轉。
但大陸的行政效率未必都是因為專制。高鐵穿過人民的土地,有補償,各省政策不盡相同,有些省的補償費高,有些甚至先蓋好公寓,讓被徵地的民眾迅速搬遷。當然,違法徵地的現象也有,近年抗爭也逐漸增多。
國土面積也是關鍵。英國民眾說,「我們沒有廣闊,無人居住的農業用地,土地徵收當然耗時。」也有人說:「高鐵只有在政府高度補貼情況下才可能實現;中國幅員遼闊,高鐵的利用率才會高。」
台灣亦同,許多被拆遷戶是迫於無奈而成為釘子戶。但工程進度緩慢,還與做事態度有關。曾有個縣市拓寬一段兩百五十公尺道路,工程期要一年多。
台北捷運,從南港站延伸到南港展覽館站不過一公里多,蓋了好幾年。各縣市隨時可看到工程開挖後就停擺,路圍起來了,交通大打結,工地卻不見人。沒人知道原因;問政府機構,各單位推來推去,就是不知道該是誰負責。
台灣每次發生問題,政府大致有幾種說法:單位或負責官員的層級不夠高,因此要提升層級;沒有專責單位,因此要設專責單位;人力不足,因此要擴大編制增加人力;經費不足,因此要增編預算。
但台灣的政府組織非常龐大,有二十九個部會,大陸只有二十七個,澳洲與英國十九個,美國與韓國十五個,德國十四個,日本只有十二個。這些國家的面積與人口都數倍於台灣。若連美國都慨嘆官僚體系臃腫,台灣至少要裁撤一半,縮短行政流程,才能提高政府效率。
基礎建設,行政流程的速度,與政治制度、政府體制有密切關係,但民主不能倒退。台灣要思考如何讓民主更落實,政黨相互監督,而非相互掣肘;環評、徵地要更有效而兼顧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