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新社日前報導,自二○○八年汶川地震後,中國大陸一夕之間出現為數不少的社會組織,於是有人將二○○八年訂為「中國公益元年」,經過五年成長,「雅安蘆山地震」更促使中國官方為協調各公益組織間的問題,破天荒成立針對社會管理服務工作的平台。
據了解,蘆山地震後,共有七百多個社會組織、一萬八千多名義工參與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面對如此龐大的社會組織和義工,如何協調讓他們有秩序地參與,成了公益事業的重要課題,於是「雅安抗震救災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服務中心」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專門從事抗震救災的平安星負責人劉寶宗說,「該中心的建立,讓我們找到了『根兒』和歸屬感。」很多機構透過服務中心可以加快註冊和專業成長的速度,也可以從中心學到許多知識。
劉寶宗說,中國民間組織救災一直有兩大「堰塞湖」(阻礙),一是資源與需求無法對接,此時服務中心能發揮疏導作用;二是政策的執行常有阻礙,服務中心可以讓政策盡快推動。「如果我們在幫扶過程中,讓他們(災民)有了惰性,我們不是在幫他,而是害他。」劉寶宗說,當年汶川地震讓某些災區民眾有了依賴性,他希望,透過雅安服務中心,能讓雅安災區民眾自力更生。據統計,截至十一月初,共有中國扶貧基金會、壹基金、南都基金會等四十四家社會組織、有效連繫社會組織二百三十八個加入服務中心行列。
而隨著民間公益組織快速成長,近年來也常遇到組織公信力不足的問題,「每個行業發展起來都是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服務中心能為社會組織第一時間提供備案,備注過的組織到了鄉鎮較能被放心接納,這也是一個公信力的構建。」壹基金項目總監李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