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電】「我是一名記者,在投身公益之前,幾乎沒有企業家、公務員朋友,但我有讀者群,通過有效傳播,可以產生巨大影響力。」發起「免費午餐」的知名公益媒體人鄧飛本周前往江西省出席該省第十二所「免費午餐」學校的開餐儀式,他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過去幾十年,中國大陸能夠從事公共捐款的公募基金會,只有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華慈善總會及各個部委下設的基金會,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都由政府管理。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公益媒體人逐漸成為中國官辦慈善之外的「新勢力」,他們藉助有力的傳播平台,將社會、企業、政府三者緊密融合,形成不可小覷的慈善力量。
促使官方立法動起來
「免費午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是包括鄧飛等五百多位記者和中國大陸數十家媒體聯合發起的公益活動,倡導民眾每天捐贈人民幣三元(約新台幣十四點五元),為貧困地區學童提供一頓免費午餐。這項活動後來引起大陸許多知名企業的注意,最後促使官方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餐改善計畫」。
鄧飛認為,慈善是一種愛的力量,只要有人行動起來,就會得到大力支持。而活動之所以能成功,主要還是因「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可以隨時在網上發帖子、發微博……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迅速團結起來。」
這個活動自二○一一年四月開跑到今年九月底,已募集超過人民幣六千五百萬元,而且截至今年十月底,累計受惠學校達三百二十八所,分布於大陸十八個省(市、自治區),受惠學生超過七萬人。
一個月收到二萬件衣
除「免費午餐」外,其他媒體人走上公益之路,且大獲成功的不在少數。
像是參與發起「衣加衣」溫暖行動的江西電視台記者吳永俊,在九年的記者生涯中,他探訪了七十多所鄉村小學,發現很多學生常常吃不飽、穿不暖,二○一一年他和同業范煒在一次聊天中談到,兩人一拍即合,最後連結騰訊網新聞中心,發起「衣加衣」溫暖行動,為偏遠地區貧困民眾募捐冬季衣物,「就因為這個信念,我們說做就做。」吳永俊說。
「一個月,二萬多件衣物就像滾雪球一樣,從全國各地運來。我們當時都驚呆了,倉庫爆倉,甚至連會議室都堆滿了。」即使已過去了兩年,吳永俊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舊很興奮。
據吳永俊表示,到今年十二月,這個活動預計在全中國設立超過四十個收衣站,連台灣藝人舒淇、伊能靜等也紛紛加入這個活動。
除媒體人個人倡議發起的慈善事業之外,百度、騰訊、新浪等中國知名媒體近年來也相繼開闢公益頻道,受到網民的支持。從騰訊公益基金會所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基金自二○一一年創建以來,捐款人次近二千萬,善款總額超過人民幣一點四四億元。
針對媒體人成為公益人的現象,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員丁牛牙認為,「慈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自古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媒體人藉助嚴肅新聞獲得公信力和影響力,傳播慈善事業更具有號召力,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中國具有更加開放的公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