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以來,國內陸續發生因司法關說案而衍生的「九月政爭」及因偽劣油品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暴露了政府組織的鬆散及因循苟且的心態。尤其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政府應變凌亂,還曲意維護部分權勢者的表現,嚴重衝擊政府的公信力,食品GMP的公信力也受到強烈的質疑。到處都可聽到民眾夾雜著憤怒與無奈的語氣在談論司法、食安等問題,但官員仍然一副「好官我自為之」的態樣。
長久以來民間對司法的信任度本來就偏低,但這兩個月來因「政爭」而呈現出的司法面目更令民眾瞠目結舌。從兩位被指控關說的當事人被監聽到的內容和總統獲悉此事後的反應,顯示出他們都相信司法可以被關說,且總統相信司法關說已經成功,但最大的驚奇則來自於作為全國檢察體系龍頭的檢察總長,竟然在被以洩密罪起訴後指控基層檢察官受「不當壓力」而起訴他。連檢察總長都不相信檢察體系的「貞操」,怎能奢望民間尊重司法?而緊接之後的是曾為副總統的連戰一句「不排除」政治力介入連惠心禁藥案的談話,也不突兀了!
甚至連行政院也公開承認特偵組監聽國會等行政違失,已造成政府公信力嚴重傷害。面對種種質疑,檢察系統竟只出現微弱的、或零星且不具名的回應,一個連己身的正義遭受挑戰都不敢正面回應的司法部門,怎能贏得人民的信賴?
至於行政系統近日來處理食品安全的表現,可以用「荒腔走板」來形容。猶記得兩年多前衛生福利部的前身衛生署技正楊明玉揭發部分食品添加塑化劑的事件,獲得各界的肯定,因此當時社會的壓力大都放在不良廠商上。在這波假劣油品事件中,廠商一樣的惡劣;但甫升格的衛生福利部的表現則大不如前。立法委員質疑衛生福利部的官員有包庇、掩護不良廠商的意圖,因為業者的非法添加行為或檢驗不合格的數據,政府早就知悉或掌握,卻未採取積極的行動,讓業者有湮滅證據的時間,卻讓消費者一直暴露在高度的食安風險中。
行政院對衛福部所呈現的亂象,沒有明顯的作為,只是表態「絕不包庇」。每天就看著政務官公開出糗,而食安風暴卻不停歇的擴大,從油品到麵食再到餅乾等休閒食品,都無法拿出一套可以消除消費者不安情緒的對策。
立法、司法、行政是構成政府最重要的三種力量,彼此制衡。在過去短短兩個月,政府官員濫權「為所不應為」、或怠忽職守「應為卻不為」的亂象紛陳,立法以權謀私也讓民眾看清楚原來三權之間是可以「喬一喬」的,也難怪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中央政府及總統、閣揆的施政滿意度低迷不振。
我國所面臨的挑戰一波波,不容有政府公信力低落的情形。尤其是民間團體的可信度和專業度都不斷在上升中,政府機關大量吸收社會精英,卻拿不出精英應有的效率和成果,絕對有負社會的期待;至於部分貪戀職位的官員,更是等而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