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
——《樂記》
歌詠、聆聽音樂,早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們可曾感受音樂,知覺音樂,進而認知音樂?甚至聽自己的歌聲,解讀心聲?
「音樂是聽覺的提拉米蘇」,《另類閱聽》作者蔡振家教授在書中藉由此一巧妙比喻,說明音樂如何觸動腦中層層交疊、各有作用,卻又彼此配合、協調運作的神經網路。
中國樂器琵琶,在唐、宋不同時代的彈奏表情與內蘊,有何異同?日本邦樂(國樂)中的主要樂器琴與琵琶,傳自中國,而保留了唐之氣勢……
音樂,原來不只是消遣,可以是「另類閱聽」——聆聽音樂,觀照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