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慶打擊樂團培養藝術人口 台灣模式前進大陸

郭士榛 |2013.10.28
1760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五年前,兩位年輕女子各拉了一只小皮箱來到上海,開始一步一腳印打拚;邁入第六年,終於達成老闆「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朱宗慶的指示,今年在上海成立「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大陸總部」。朱宗慶強調,教學系統的最終目的不是創造音樂家,而是培育有能力欣賞藝術的人口。

教學系統中國總部總經理林霈蘭說:「五年前剛來上海時,發現我需要同時推兩個品牌概念,一是朱宗慶品牌,另一是讓大陸人了解打擊樂是什麼。」五年前大陸人都認為打擊樂就是打中國大鼓或西洋爵士鼓,因此剛開始他們是到各種集會場合四處推廣,甚至帶著一個小皮箱樂器到台商家中,請台商幫忙找來二、三十位小朋友,現場做示範教學,就這樣透過各式推廣活動,漸漸讓上海家長了解什麼是打擊樂教育。

「不論演出或教學,最大的苦惱是『說服』別人信任你,」林霈蘭指出,剛開始上海人都認為「打擊樂是沒有市場的」,但她不氣餒繼續推廣,讓他們親身體驗,透過各式音樂會,包括兒童、經典、實驗、跨界等形式,增加觀眾的同時也回饋社會。

林霈蘭表示,以前朱宗慶打擊樂團到上海都是屬交流演出,現在開始商業運作,不但要建立市場口碑,更要培養忠實觀眾,因為「演出帶動教學風氣,教學又培養出更多觀眾」其實這就是「台灣模式」——基金會、教學系統及樂團可相互扶持,發展出現在規模。朱宗慶指出,過去說到打擊樂,好像是沒本事才學的東西,「鋼琴、小提琴學不了,才來學打擊樂。」一九九二年教學系統成立後,開始從小培養人才,目前台灣有二十所大學設有打擊樂相關科系,教學系統累積的學生達十二萬人。最新統計,全台灣兒童學習樂器以鋼琴為首,打擊樂已排名第二。

藝術與營利相互支援

朱宗慶表示,發展文創產業,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發展「文化創意」,可為各行各業「加值」。因為,文化創意產業有營利的部分,也有非營利的面向,像是核心藝術可以協助品牌建立,以助益開拓市場。

朱宗慶表示,二十多年追求的夢想十分明確,即是以打擊樂為媒介,透過「分享」的行動,搭建一個涵括藝術、教育、關懷、娛樂等多層意義的平台。為了達成目標,團隊藉著非營利組織的運作來推動藝術的發展,同時也藉由營利組織的營收挹注資源、相互支援。

朱宗慶也說,政府或企業與文化藝術界的關係應該是「投資」,而非「補助」。從人才培育、教育深化、通路建構、市場擴大、立法推動,到產業獎勵等面向,應該調整心態和思維上,以長期「投資」取代施捨性的「補助」。

小檔案

朱宗慶

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現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科;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一九八二年獲打擊樂演奏家文憑,為華人世界第一人。

曾任台灣省立交響樂團打擊樂首席。一九八六月成立朱宗慶打擊樂團,一九八九年成立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一九九二年創辦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曾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任暨改制行政法人首任藝術總監、國家交響樂團團長,以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



林霈蘭

大學畢業即加入朱宗慶打擊樂團隊,曾擔任行銷宣傳、企劃執行、藝術總監秘書及特助等職務。二○○○年至二○○三年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擔任藝術總監秘書、特助,參與了兩廳院改制「行政法人」之歷程。現任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中國總部總經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