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務參與,才能累積餐飲文化和經營智慧。
圖/時報
對夢想自行創業的人來說,餐飲業或許門檻甚低;再加上媒體經常報導裝潢光鮮亮麗的名店,讓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興起開店的念頭。然而,看似不難複製的表象背後,其實隱藏著鮮為人知的殘酷真相。
「無論餐廳大小,能僥倖存活下來的,只剩不到半數,甚至更少。」世紀國際餐飲休閒集團董事顧問林嘉翔發現,創業者光憑著一股衝動和傻勁就貿然入行,想要邊做邊學,更篤信勤能補拙,反正總有苦熬出頭的一天。「殊不知,這種土法煉鋼、摸索前進的方式,極易陷入跌跌撞撞和繞行冤枉路的窘境,而結局經常是孤立無援、心力交瘁、資金散盡、束手無策,心有未甘的悵然收場……」
林嘉翔說,餐飲經營絕對是個艱辛多過歡笑的行業,除非兼具「熱愛美食」、「苦中取樂」、「不計回報」的癡人特質,否則極難無怨無悔,打死不退。「幸運之神眷顧的神話,永遠不會發生在這個辛苦行業! 」
商品規畫與定價其實有高招,客用菜單不僅僅只有一份,三餐、下午茶各不相同外,也分平日與假日,還有外送、外賣。「編排時,想推銷的主力菜名放在視覺的焦點位置,向右翻的在左頁中間,向左翻的在右頁中間,甚至以明顯的字體、色彩吸引注意力。」林嘉翔認為,小餐廳自行設計編排,附上圖片和簡單說明,清爽淡雅的格調反而有親切感。外國觀光客進出的餐廳,則應外文對照,菜名的翻譯應精確傳神,簡明易懂,避免白費工夫。
客人必點招牌菜
招牌菜是吸引客人上門、創造高額利潤的秘密武器,運用各種調理手法、裝飾、食器提升附加價值,美食入口立刻忘掉材料成本的多寡,所以隨時都得保持口味、食材分量不變,也不能缺貨讓客人失望而歸。精巧的手藝、自製調味料、尋找特殊食材、創造新組合,以及給予高雅的名稱等,都能提高附加價值,比如「香檬奶油酥魚」就比「炸魚排」誘人吧?
靈活應用材料
選擇價格穩定的主材料,避免成本波動抵銷利潤。此外,還要盡量依生產季節,開發令人期待、具新鮮感的當令菜色。午餐時間短促,且以一般上班族為對象,菜色宜少,價位壓低;晚餐較為充裕,聚會應酬的預算較多,種類增加無妨。
不同類型顧客的需求有異,女性盼美容減肥,銀髮族注重養生,兒童要加上一點歡樂。為他們設計套餐時,標明營養成分和熱量會得到更多肯定。變換每日特餐可防止常客吃膩,既可消耗庫存過多的材料,也方便大量調理。善用季節性價格便宜的盛產食材,亦是好方法;贏得許多客人讚賞的,就列入固定菜單。
適應地域口味
了解當地對甜酸苦辣鹹淡的偏好,以及重質或重量,做適度的調整;特別是引進陌生的外國料理時,特殊香料的增減必須一再測試,找到可接受的限度。固執地忠於原味,不保證叫好又叫座。
隨時準備推出新的菜色,淘汰點菜率低的項目;觀摩探訪名店的費用是必要支出;新菜應由外人和專家試吃批評,沾沾自喜並沒有意義。現代人食量減少,卻希望一次嘗到多種口味,讓客人自由選擇、搭配的方式,也是凸顯餐廳特色。
開發第二個胃
甜點有助增加營業額,先送給熟客試吃,留一些步驟由顧客依自己的喜好調理完成,店方節省人力,顧客免於苦苦等待上菜,又有遊戲的樂趣;火鍋、燒烤店的流行,見證了這是個好點子。
不依價格排序
依價格高低的順序排列,會誘導客人以價格為優先考量,而忽略菜色的價值才是應該關心的重點。避開整數,將某類商品全部定同樣價格時,精明的客人當然會多挑材料成本較高的菜色,使得餐廳的利潤降低。若將兩種菜色各半組合,卻不依原來比例定價,例如咖哩炒飯和義式海鮮麵本來都是一百二十元,但各取一半的組合可調高至一百五十元,客人會感激店家的體貼。
刻意降低幾項受歡迎菜色的價格,吸引客人入門,可從連帶點選的其他菜色來獲得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