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社大 打造學習家庭 杜憲昌 |2013.10.24 語音朗讀 235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樂齡學習中心學員在終身學習博覽會上舞出活力。 圖/嘉義博愛社大提供 課堂上學習如何操作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圖/嘉義博愛社大提供自然生態農法進階班,實地到農場耕作。圖/嘉義博愛社大提供嘉義市終身學習博覽會中,竹笛、中阮、柳琴、吉他班合奏。圖/嘉義博愛社大提供樂齡風火輪將於十一月出發,出發前必須先上體能訓練課。 圖/嘉義博愛社大提供 樂齡陶笛班學員,努力學習吹奏陶笛樂曲。圖/嘉義博愛社大提供敦煌禪舞精進班上課前的暖身情形。圖/嘉義博愛社大提供 文/記者杜憲昌專題報導 〉〉專訪副校長覺禹法師 優化社區特色 後驛木雕最有人氣 博愛社大樂齡學習中心的報名表中,有個「夫妻共學優惠」的勾選項目,這個特別規畫的優惠方案,說明博愛社大的辦學理念,就是以「學習型家庭」為基礎,期能建立一所「全家大小都可以讀書的學校」,以成就書香社會為最終目標。 「社區大學旨在提供終身學習機會,而家庭是學習的基礎單位;要培養學習風氣,當然要從家庭做起。」社大副校長、圓福寺住持覺禹法師認為,透過學習與教育,可以改變人對生活的看法、對生命的態度,了解自己生活環境的歷史,並更正面、確切地知道,要把生活與環境引導到什麼方向。 覺禹法師說,嘉義市幅員不大,只分東西區,但兩區的發展與生活機能卻有明顯差異。身為嘉義人,他不諱言從小對西區沒什麼印象,因為多數人口集中在東區,各項生活要件都很便利,沒有到西區的必要。 為西區注入活水 二○○二年,佛光山在西區蓋了會館,作為南華大學的城區部,後來嘉義市府主動提出,希望可以合作辦理社區大學。隨著博愛社大聲名逐漸遠播,許多東區民眾慕名而來,帶起人潮流動。現在會館附近也有一些知名賣場進駐,許多渴望慢活的民眾,願意選擇在西區安家落戶,這或許不全歸因於博愛社大,但博愛社大為此區文教水平加分,則是不可抹滅的事實。 開辦城市小旅行 覺禹法師表示,成立社大不只是提供教育,與社區發展更具有緊密關係。例如社大協助所在地後驛里成立社區發展協會,讓後驛里的木雕獲得嘉義市「十大伴手禮」的「最佳人氣獎」;每周三固定前進廟口,舉辦社區關懷據點;開辦地方誌、城市小旅行等文史現場課程;鼓勵社大社團到社區提供服務等等,都是社大與社區聯結的方法與例證。 博愛社大透過社區服務、外展活動等方式與民眾互動,不僅鼓勵大家主動走入會館,更可感覺社區意識的提升,這是校方樂見且欣慰的成果。 秉持佛光山「人間教育」的精神,博愛社大未來仍會以人文精神為導向,以社區需求為考量,持續在社會教育全力以赴,期能與社區共同成就更美好的生活。 博愛社大小檔案 地 址:嘉義市博愛路二段241號 電 話:05-232-5982 傳 真:05-232-5961 網 址:http://www.nan-hua.org/ E-mail:boai2325982@gmail.com 服務中 當義工走進社大 肯定自我價值 在嘉義博愛社大擔任義工的陳蕙容,四個女兒都在社大的兒童班上芭蕾舞。孩子上課,她就協助處理社教館的各項事務,下課後一起返家,一家和樂,羨煞旁人。 陳蕙容說,相較其他芭蕾舞班為了要辦出成績,常會給孩子極大壓力,她的孩子在社大兒童班上課顯然快樂得多,因為校方和老師重視孩子的感受與需要,而家長有任何想法,校方也都很樂於溝通。陳蕙容表示,這是非營利機構辦學的好處,而且孩子表現也不差,所以她樂於推薦社大給其他家長。 擔任電腦小組義工的謝秋梅認為,不像其他社大都是向學校租借場地,博愛社大有專屬教室,而且很乾淨,讓學員、老師覺得有歸屬和被重視,是非常理想的學習環境。 謝秋梅也是博愛社大學生,上過手工藝、電腦等課程,還是社大「桃城戲劇工作坊」的成員之一,常到社區表演與服務。她說,社大讓像她這樣年輕時無法學習的人,有一圓學習夢的機會,而且安排社會服務,更讓他們發現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既可成就自我,又能服務他人,真希望其他『老人家』不要都待在家裡,到社大來學新東西,必定更能感受生命意義。」 教室裡 夫妻共學好處多 退休更愛進修 賴滿堂和劉寶蓮伉儷都在社大上課,最能體會「夫妻共學」的好處。賴滿堂說,夫妻共學,不只多了許多共同話題,可以分享學習心得,而且還有「互補」的作用,「像我有時候上課閃神沒記到的,就可以問我太太,等於又多複習了一次。」 劉寶蓮則認為,夫妻一起上課,不僅能培養共同的興趣,其他時間也比較容易安排工作。而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同進同出,「一趟車也比較省油錢。」 同是教職退休的李佳芬和李秀梅,都認為來社大上課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退休後的學習,因為自己的興趣,上課會更有熱忱,學員之間也會有更多互動,是一種很棒的生活方式。」李佳芬分享,他們班上有一位從懷孕就開始來上課的學員,現在孩子已經一歲多,孩子就成了他們班的「班寶」,「有這麼多爺爺奶奶疼愛,真是幸福的事呢!」 李秀梅認為,社大的課程多樣而豐富,她從社大開課以來,陸續上過陶笛、鋼琴、毛衣編織、自然農法等課程,現在已經可以幫孫子織毛衣;也在自家後方的空地種了些蔬果,生活過得相當充實。有機會,她還想上攝影和電腦課,也希望社大可以開辦繪畫和桌球課程。 講台上 若每個縣市都有博愛社大…多美好! 古箏老師沈秋秀原是為了拿南華大學宗教所的簡章到會館,在與法師談話中得知,由於沒有師資和樂器,使得古箏班無法開成。因感受到法師盼民眾以音樂陶冶身心的用意,她主動表示,願意提供樂器與師資,這才促成古箏班順利開課。 多年來,古箏課已成社大口碑,學員從八十多歲到小一學生都有,涵蓋面相當廣,周六班還有親子檔一同學習。 沈秋秀說,為方便學生安排時間,她的課採同時段個別指導方式,雖然老師工作量會比較大,但能讓學生順利學會彈奏,讓她極有成就感。她認為,廣納不同群眾是社大最重要的精神,「如果每個縣市都有像博愛社大這麼好的學習機構與環境,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為學生進步而喜 「社大注重老師的專業、品行、熱忱及與學員的互動,對老師個人相當尊重。」體適能老師周杏芬說,與長者相處是愉快的,尤其看到學員的改變,她也從中得到快樂,這是過去在健身房教學時不曾有的體會。 周杏芬表示,有時候老人家會偷懶,不想做動作,而她也常不自覺地稱學生為「小朋友」,彼此除了教與學的關係,還有更多心靈互動,這也是她婉拒其他邀約,繼續在社大教課的主因。 袁欽娥因車禍後身體常有不適,開始學習瑜伽,至今已十五年。原本她是看到社大「經絡推拿」的課程來報名,後來覺得學習環境好,陸續又報名了電腦、中醫筋絡養生等班別。 有一回,瑜伽老師因為有事請長假,校方知道她有多年學習瑜伽的經歷,請她代課,之後就被「提拔」成為固定授課老師。現在袁欽娥的瑜伽課可是博愛社大的招牌課程之一。她說,由於自己的切身之痛,看到學生因為學習瑜伽而改善健康,是她最高興的事。 前一篇文章 祖庭開山憑毅力 感謝善信與義工 下一篇文章 四代佛光之家 內外孫喜毓麟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4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5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6【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7【人間行者心】翁啟泰老菩薩 奉行一師一道2025.05.0408【特搜啟示】2025.05.0409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10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緬懷星雲大師 全球佛教學者暢談人間佛教245校雲端交流 凝聚三好共識推廣生命教育 林聰明獲特殊貢獻獎西方寺瑜伽課 接引民眾結法緣元宵乞龜 390兩大金龜亮相基督城地震10年 佛光山領眾祈願 作者其他文章工程師返家 把玻璃回收變文創堅持到底 拳擊小子成體育博士宗教基本法 宗教團體法的推手防狼師 最重終身解聘韶光花影藝術季 佛光大學 邀請明華園演出佛大素食系 海外實習獲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