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祖庭大覺寺都監妙士法師(右一)。
圖/記者羅智華
【記者羅智華宜興報導】在導覽義工帶領下,大眾魚貫進入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巍峨山門,映入眼簾的是盎然綠意,從十八羅漢園至觀音殿,沿著成佛大道緩緩走入大雄寶殿,放眼所及無處不是莊嚴淨土,很難想像短短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竹林,如今已化身為弘法利生的人間道場。
萬事起頭難,如同星雲大師當年帶著弟子開創佛光山般,祖庭開山亦如是,背後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談起闢建歷程,大覺寺都監妙士法師說,初來乍到時,所見的盡是茂密山林,就連人也只能走在泥濘小路上,連條車輛行駛的道路都沒有;要開山,真的只能靠「愚公移山」的毅力,光初期的炸山工程就炸了五十幾次,那時每天都會聽到轟轟巨響、看到滾滾煙塵。
回首創建之初,他和幾位法師住在臨時搭建起來的「鐵皮屋」裡,頂著夏日四、五十度的高溫和冬天零下十五度的嚴寒,日以繼夜地和建築團隊討論工程進度,大夥從建築門外漢到學習如何將大師的理念及巧思融入設計圖,用一磚一瓦慢慢蓋起大覺寺。
過程中,不僅要投入大量人力,更需要物力。因緣妙不可言,每當資源陷入困窘之際,總有十方的信眾護持,讓工程得以持續。妙士法師說,他最感謝當地義工的付出,其中有不少人遠從新疆、蒙古而來,附近許多村民更是一年有三百六十天,都在大覺寺當義工,無私奉獻的精神令人感動。
剛開始大家不解,為何星雲大師要千里迢迢跑來宜興建寺,但知道復興祖庭的緣由後都深受感召,紛紛探問「我有機會來大覺寺當義工嗎?」誠懇語氣透露出殷切期盼,在他們心中,能來道場當義工是榮耀。
藏經樓年底動工
正是這份心念,法師與義工發揮佛光山「集體創作」的精神,空中生妙有,大覺寺現在已成為宜興的文化品牌,慕名而來者絡繹於途。
妙士法師表示,大覺寺共分為五期工程,目前已完成一、二期的觀音殿、大雄寶殿,正在興建第三期的香林多寶白塔,未來則計畫打造第四、五期的藏經樓與茶禪藝館。其中,藏經樓預計年底動工,除典藏大藏經,還可作為佛學研究、集會的多功能集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