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生意人都知道,商業的第一守則就是誠信,富商巨賈傳承的家風也都是殷實守信、童叟無欺。但如今,從富商到小生意人講究是錢滾錢的營生術,重者官商勾結,中者蒙混拐騙,輕者偷斤減兩,賺錢不擇手段。
胖達人事件是最近爆發食品標示不實的一例。連鎖麵包店胖達人由於是名人經營,並有藝人宣傳,號稱產品是天然食材,不添加人工香料和香精,八月間被一位香港消費者爆料,經北市衛生局調查產品含有九項人工香料,新北市也查出其外購酵母含乳化劑,顯然和所宣傳的完全兩樣,董事長被列詐欺罪被告,成立的生技公司還涉嫌炒股,充分顯示商人眼中根本就沒有消費者。
緊接著又發生幾起知名食品的蒙混案件。在國內卓有聲譽的山水米,由於以進口米混充販賣,於九月初遭踢爆,除了包裝不實,農糧署檢驗後也發現還有品種標示不實,相關單位對其四款不合格商品裁罰並下架。
在山水米之後,十月間又爆發大統長基食品公司販售假橄欖油,其標示成分為百分之百的純橄欖油、葡萄籽油,卻摻雜低價油,而且為了以假亂真還添加禁用的染色劑「銅葉綠素」,每公升不法牟利約三十元,半年賣出將近三十萬公升,不法得利逾千萬,商人為了暴利不擇手段,甚至有草菅人命的作為,令人心寒齒冷。
過去台灣在經濟起飛階段,大家生活儘管貧困,卻能安分守己,百業各司其職,各守其分,從商者尤其注重誠信。不管是賣油的還是賣豆的,強調的都是老字號招牌,講究的就是信譽,很少會發生添加化學製劑,或以蒙混方式牟取暴利的情事。當然在四、五十年前化學製劑還不發達,但也不致於以造假或是混充的方式製作產品。
真的是「無奸不商」,從商就必須使詐,殷實商人就活不下去嗎?其實也不盡然,畢竟這些被爆出來的奸商還是少數,不過也的確彰顯了當代工商社會中人心不古的一面。有些商人存僥倖之心,或以炒短線賺一票的方式經營,就很容易鋌而走險。
台灣二十年來的政治生態就是以鬥爭為手段,政治鬥爭是不顧對手死活的,這樣的風氣影響及於工商界、新聞界,甚至學術界。連搞學術的都工於心計,弄得現在的學術風氣普遍是短視近利,不重道德。如此社會風氣,光是苛責商界也不盡公平,整個社會都要負起責任,尤其是政治人物。
商界的唯利是圖風氣已扭曲了純良的社會風俗,也葬送了中國自古以來經商要講究誠信的傳統,如果作生意都要靠蒙混拐騙,這個社會還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價值。願從商者都能建立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經營,不再有食品安全的恐懼,重拾「講誠信、重商譽」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