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說真的,我還蠻想要有個孩子。跟先生結婚已經六年了,我也三十四歲了,公婆不是沒在催,但我就是沒有勇氣懷孕,拒生理由一堆,例如:不想破壞生活品質、怕自己照顧不來孩子、甚至害怕自己不會教養孩子、怕社會太亂……理由很多,但都不是真正的理由。
真正的理由是,我對成為母親有相當大的恐懼感。害怕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做不對。這種恐懼感讓我對成為一個母親一點信心都沒有。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恐懼呢?為什麼別人做媽媽都得心應手,我卻如此裹足不前,我實在不能理解自己。翠如
A翠如,妳好!
看得出來,妳並不是不想要有baby的人,只是被莫名其妙的恐懼感所控制,以致心裡有矛盾、會擔心。妳知道嗎?如果妳真的對懷孕斷念,那麼,妳連問都不會問了。以下有五個選項,請妳思考比較一下,自己傾向那一種感覺,然後再來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一、童年恐懼的因素
有位媽媽和青春期兒子相處不來,曾說:「從一開始我就沒有想要生下他……」,在我主持的「身心靈整合」課程中,她才回想起小時候,由於經常看到父母吵架,結果在她幼小的心靈裡出現一個念頭,就是將來絕對不要生小孩。
二十多歲時,她遇上情投意合的丈夫,結婚後懷孕了,害喜不斷,她一直想拿掉孩子,也很排斥有孩子,卻忘了這是她童年時有過的一個想法。
直到我帶著她做生命回溯,她才淚流滿面地想到──是她對不起兒子,怎麼可以對一個無辜的生命無端地排斥和討厭呢?
翠如,妳有類似的童年恐懼嗎?
二、工作忙碌的因素
現代職業婦女一進到辦公室,整個心思就是工作、工作、工作,通常都是等到有人關心問候,或是假期過長,家裡顯得空蕩蕩,才猛然想到:「或許該有個孩子吧!」
想歸想,等到假期一過,人又捲入工作漩渦,結果在蹉跎的歲月中,拿不定自己要什麼,因而加重了心中的恐懼感。
三、被嚇到的因素
有可能看到社會上報導一些出生就是罕見病童,或是看到家中姐妹搞不定孩子時,心裡就跑出負面的聲音,勸自己別自找麻煩了。
四、缺乏自信的因素
不要小看這個關鍵點,原來有些熟女因為從小被批評慣了,因此埋下「我可能無法處理這件事」的陰影。
我的團體中有位女學員屬於不易懷孕的體質,好不容易懷孕了,不到三個月,就流產了。接著,當先生邀約上床時,她都很恐懼。深入底層意識才找出原因,原來她強勢的母親從小就常對她說:「妳連這個都不會,妳以後怎麼做人家的媽媽。」
這句話成了她的「自我暗示」──「我不配做一個媽媽」,連帶地對懷孕就有恐懼與矛盾。
五、家庭失和的因素
有的熟女因為和公婆相處不來,或和丈夫經常吵架,甚至萌生「乾脆離婚」的念頭,像這樣還搞不定家人關係,對懷孕當然就會猶豫不決囉!
從妳的來信,看不出來有家人關係緊張的癥兆,可不知道以上哪一個因素比較接近妳的感覺。
如果是因素一,建議妳透過重新成長,接納自己的身體,並放掉負面的決定,對「媽媽」這個角色樂意去理解和感受,相信會啟動身體新的機制。
如果是因素二,就安排個旅遊度假,安排個回歸自我的心靈之旅,重新排列人生的先後順序,相信有個清楚的決定就好了。
如果是因素三,要對現代醫學、科技和篩檢技術有信心,相信透過與醫師的合作、固定的產檢、家人的陪伴,這個懷孕生子的過程會是平安喜樂的。
如果是因素四,那麼多和年長的姐妹淘相處,請教她們生育的心路歷程,聽她們分享:「不用怕啦!做了媽媽,整個生命才會更圓融。」這時候,妳就會鼓足勇氣,向前「生」了。
如果是因素五,那麼首先要改善和丈夫的關係,透過多次的深談,讓他了解妳的恐懼。很奇妙哦!當有人了解妳、支持妳,同樣的一件事就會有不一樣的詮釋。
對了,我認識一位學員,她也有過和妳一樣的感覺,對懷孕有恐懼感,原來她是在陪伴姐姐生產的過程,見到女人「痛不欲生」的情景,把她給嚇壞了。
後來在我的建議下,她買了許多可愛寶寶的雜誌翻閱,家中牆壁也貼滿了可愛寶寶的圖片,結果,不到半年,她懷孕了……
同樣,也祝福妳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