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風,是古時建築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所謂「屏其風也」。
中國早在周代就有屏風,其開始是專門設計置於皇帝寶座後面,作為名位和權力的象徵,當時稱為「邸」或「扆」。據《孔明堂位元》記載:「天子斧扆南向而立」,「斧扆」即畫有斧紋的屏風。圖/陳牧雨
屏風,是古時建築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所謂「屏其風也」。
中國早在周代就有屏風,其開始是專門設計置於皇帝寶座後面,作為名位和權力的象徵,當時稱為「邸」或「扆」。據《孔明堂位元》記載:「天子斧扆南向而立」,「斧扆」即畫有斧紋的屏風。
到了漢代《史記》亦有「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嘗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之說,說明「扆」到漢代已稱「屏風」 。
其形式也從原來的獨扇屏發展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疊,可開合。
屏風經過一段漫長時間的發展,逐漸普及民間,走進了一般尋常百姓家,成了室內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
隔間:雖於室內隔出獨立空間,但與室內真正的隔間不同,並不把空間完全隔開,而是有「格而不離」的效果。
美化:屏風的外框 ,大都以浮雕、鑲崁或鏤空雕以為裝飾。屏風的主體則有鑲崁、浮雕、漆雕等等。
東晉以後,許多著名書畫家開始在屏風上書寫或繪畫,從此屏風不僅只是作屏障之用的工藝品,而且還是一種具裝飾作用的藝術品。
王公貴族及皇室所用屏風上的美化,逐漸趨於繁複,極盡奢華之能事;而一班文人及民間,卻反其道而行,反而趨於樸實簡化,甚至完全不加修飾,而只糊以白紙及簡框,稱之為素屏。
白居易有〈素屏謠〉:「素屏素屏,胡為乎不文不飾,不丹不青?當世豈無李陽冰之篆字,張旭之筆跡?邊鸞之花鳥,張璪之松石?吾不令加一點一畫於其上,欲爾保真而全白。」
擋風:古代屏風亦多置於床後或床兩側,用以擋風。
障蔽視線:置於玄關或入門處以擋風兼具障蔽視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