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圖為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圖/羅旦兮
蓋瑞的迪士尼音樂廳,主廳可容納2265席,在設計師的建築語彙裡就有如洛城居民的客廳。
圖/美聯社、網路
想成為任何領域的大師,多半得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語彙,讓人一眼識出。當今建築界裡,放眼看去,大概還沒有哪個人的建築語彙像法蘭克‧蓋瑞的作品那樣,深具視覺性的震撼效果,讓人過目不忘。他的作品突破傳統建築的框框,形似雕塑品,甚至還能「跳舞」。如果說,上周報導的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代表的是大自然的風格取向,那麼年逾80的美國建築師蓋瑞則完全相反,他匠心獨具,將建築與其他藝術領域融為一體,展現出濃濃的人文氣息。而今,蓋瑞老當益壯,仍馳騁建築商場,樂此不疲。
生命軌跡
從卡車司機到建築大師
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 1929-),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市,母親為波蘭移民,有一半的猶太血統。他的家境並不富裕,需要四處打工幫忙家計,不過他卻度過一個影響他未來發展至深的快樂童年。
成長啟蒙期
當時,因與外祖父母家住得近,蓋瑞常往那裡跑。外祖父開了一間五金行,讓他從小深諳各種金屬特質,這些都在他往後的建築生涯中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外祖母才是他真正的啟蒙老師。
由於那個年代多半使用柴爐,蓋瑞常和外祖母在廚房挑撿木塊,然後一起用撿剩的小木塊蓋房子、城市和橋面等。沒想到,這段美好回憶後來在蓋瑞選擇未來職業時派上用場,因為他曾跟著好友東學西做,卻都不對頭,後來在回想生平做過的最好玩的事時,與外祖母堆木塊的畫面映入眼簾,讓他茅塞頓開。
同時間,蓋瑞之母亦提供了他於藝術人文方面的滋養。由於學過小提琴,對藝術有偏好,蓋瑞的母親常帶他去聽音樂會和逛美術館。
建築起步期
高中畢業後,蓋瑞隨家人移民美國,落腳於洛杉磯。由於家境不好,為了幫忙家計,他半工半讀,白天當卡車司機,晚上則讀夜校,最後畢業於南加大建築系。之後,蓋瑞師承維也納建築師葛魯恩、到哈佛深造、在巴黎的雷蒙特建築事務所見習等。
一九六二年,他回到洛杉磯,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這段時期,他結交了當代知名的藝術家,包括紐約的普普藝術家羅森伯格。由於與藝術圈往來頻繁,讓他有機會承攬洛杉磯美術館的空間設計,並幫一些藝術收藏家和畫家設計住房。
期間,蓋瑞梅開二度,與先後兩任妻子共育有兩男兩女。
實驗成名期
七○年代的藝術圈,流行用現成物和工業材料型塑出粗糙質感的新大眾美學,蓋瑞也從善如流地開始實驗新建材。
一九七八年,蓋瑞以自己在聖塔莫尼卡的住家為實驗對象,將一棟老舊平房改造成波浪造型的鐵皮新屋,結果造成轟動,不時有建築系的老師帶著學生前來參觀和取經,蓋瑞因此一炮而紅,將他的建築生涯推向新的高度,從此坐鎮南加州住宅區,並漸漸趨向足以成為地標的大型建築。
自一九七七年起,蓋瑞就開始獲頒國際知名的建築獎項,建築生涯中,獲獎無數,而他於一九八九年以耳順之齡,獲頒象徵建築學界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克獎,之後更加精進,打造出許多畫時代的巨作,包括一九九六年的「跳舞的房子」、一九九七年的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二○○三年的「迪士尼音樂廳」等。
豐富多采期
目前,除了仍活耀於建築業界,蓋瑞還擔任南加大、耶魯大學等校教授,提攜後進。
另外,自從晉升名流後,蓋瑞雜務纏身,包括幫蘋果電腦拍廣告、成為名導波拉克(Sydney Pollack)紀錄片的主角等。而也設計一般商品的蓋瑞,還受邀為Tiffany珠寶公司設計了「蓋瑞典藏系列」。
近年來,蓋瑞漸漸回歸住宅設計,先是幫紐約建造了生平的第一棟摩天大樓,後來又將觸角初次延展至亞洲,去年為香港在山頂上蓋了一座巍峨的大樓,再創事業巔峰。
建築語彙
打造即興的都市美學
每個時代都是前個時代的突破和超越。成長於現代主義的蓋瑞,到了自己一展建築長才時,早就對現代主義標榜的「功能」建築形式不耐了。他開始著手形式、材質和理念的實驗,還將所熱愛的繪畫、音樂、雕塑等藝術融入他的建築語彙裡,展現深刻的藝術質感。
形式創新:跳舞的房子
舉例而言,座落於捷克布拉格的作品「跳舞的房子」,蓋瑞就融入了舞蹈的形式。它是一棟商業大樓,也暱稱為「弗瑞與琴姐」,因為靈感來自一部老電影裡男女演員弗瑞與琴姐「翩翩起舞」的片段。這棟大樓突破了一般四平八穩的建築形式,刻意雕琢出「琴姐」纖細曼妙的舞姿。它在設計時,還贏得當時捷克總統哈維爾的支持,希望未來能發展為文化活動中心。儘管後來事與願違,「跳舞的房子」至今僅作為商場使用,但它已成為布拉格遠近馳名的地標建築。
金屬材質:迪士尼樂廳
耗時多年完成的迪士尼音樂廳,是蓋瑞在美國最重要的代表作,目前是洛杉磯交響樂團及洛杉磯合唱團的新家。此建築於造型上亦突破傳統建築形式,有如一片片的船帆。
由於是音樂廳,蓋瑞在室內的空間設計上特別留意音場效果,而完成驗收後的音效,確實比其他音樂廳略勝一籌。
此外,這棟建築的建材也跟周遭水泥式的建築群外觀有所區隔,它採用了蓋瑞特有的金屬片狀屋頂風格,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看起來更像是一座隨光影而變換顏色的巨型雕塑。
聚落思維:古根漢美館
相較於形式和材質上的創新,傳遞出不同的藝術質感,蓋瑞的建築理念也很爵士——隨時在舊有的都市建築紋理裡「即興」加入新的建築,打造城市新風貌。
蓋瑞認為,建築師的最大功用就是為社區居民營造一個充滿希望的環境,方式即藉由將一個個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間獨立出來,龐然地宣示其重要性,再與其他空間合組成一個功能齊全的城市聚落,好比迪士尼音樂廳就有如洛城居民的客廳。
蓋瑞的眾多建物都展現了這種聚落思維,而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主事者原本預定於當地舊建物上改建出一座美術館,蓋瑞卻力排眾議,說服相關單位將美術館建在城市邊緣。先前,他已走訪當地,探索過新建物即將嵌入的地景環境,發現美術館如設置在城市尾端,可巧妙縫合都市空間和周遭的自然景物。
而美術館落成後,果真成功打造城市新風貌,並讓一個沒落的工業城市起死回生,從此觀光熱潮不斷,商機湧現,成了名聞遐邇的「畢爾包效應」,也將蓋瑞的聲望提升至卓越的境界。
大師風範
實驗創新 擁抱未知
蓋瑞在設計任何建物時,會將周遭的建物群一起製作成模型,設法讓自己手上的建案融入其中,在比例和配置上,盡可能做到「恰到好處」。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蓋瑞即靠著電腦的輔助,讓自己得以盡情地天馬行空,將想像化為事實。
一九九二年,蓋瑞就開始運用先進的電腦軟體CATIA,將設計想法直接轉譯成可行的實體建物,既縮短建造時間,也降低建築成本。有人說,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若非藉助此套軟體,可能還要再等個十年以上。而這又為蓋瑞的實驗案例再添一樁,他也因此開啟了數位建築時期。
人格特質:海綿和貓
蓋瑞先進、引領時代的作風,要歸因於他有如「海綿和貓」的人格特質。
蓋瑞曾自喻為「海綿」和「貓」,既擅長「吸收」各種新知,又對周遭事物充滿「好奇」,凡事都想碰碰看。
善於吸收新知,讓他永遠不缺創作靈感,因為俯拾皆是,從他辦公室擺放的一草一物、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人事物都可成為靈感來源。當他腸枯思竭時,他會出去放風,而他最愛逛的地方就是美術館,裡頭的畫作意象不僅能觸動靈感,畫中流動的能量更能讓他備受激勵,重啟創意。
而蓋瑞的好奇心更帶著他闖進新領域,聽憑自己的直覺,讓事情順勢發展。因此,在蓋瑞的字典裡,「凡事都有可能」。曾經有人問蓋瑞事務所的某位建築師:「最喜歡蓋瑞的哪樣作品?」這位建築師回答得很妙:「事務所的辦公室!因為蓋瑞營造了一種追求無限可能的工作文化。」
工作顯影:熱情投入
而也正是這種隨時走向新境界的態度,讓蓋瑞每接下一個案子就等同投入一場新的奮戰,完全未因先前所累積的經驗而稍感輕鬆。另外,他喜歡手邊同時進行多個案子,讓彼此互為調劑和支撐力量,以免萬一哪個案主臨時抽手,讓事務所的營運陷入絕境。
漫長的建築生涯中,蓋瑞至今仍生氣盎然,他將此歸功於生命中的兩股重要力量。其一是他的母親,因她長期督促他奮發圖強,儘管母親已不在人間,他仍不想讓天上的母親失望;其二是與同事火力全開,一起打造出最棒建築的那種興奮氛圍。
而蓋瑞常把「最棒」的建築比喻為「神奇的魔術」,是由所有共事者(包括客戶)眾志成城,集合眾人之智慧、創意和時間,共同打造出令全世界都為之驚豔的場所,儘管這種情況並不多,卻值得為之努力。
人生見地:命中注定
如今已屆遲暮之年的蓋瑞,有時不禁擔憂起自己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定位。然而,一如他困頓時喜歡看畫,這回他又從賞畫中找到讓自己安定的力量——特別在他發現先前打造的建物原形,多年後又在其他大師的巧思下深刻重現時。這證明他眼光獨到和英雄所見略同,也代表冥冥中自有引領。
對於「神奇」、「未知」,蓋瑞永遠為其保留一個特殊位置,因為他相信「所有的事物早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