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重要劇作家之一的紀蔚然,散文也別具機趣,既嘲人又自嘲,剖人亦自剖,頗有手起刀落的灑脫豪氣,偶又夾藏幾分手起然刀不落的促狹痞仔意思。圖/書展基金會
文/周慧珠台灣近年重要劇作家之一的紀蔚然,散文也別具機趣,既嘲人又自嘲,剖人亦自剖,頗有手起刀落的灑脫豪氣,偶又夾藏幾分手起然刀不落的促狹痞仔意思。
早在一九七○年代末期就開始舞台劇本的創作,從一九七八年起,三年間,他陸續發表了《死角》、《愚公移山》和《難過的一天》三部舞台劇作,其中《愚公移山》不但在當時的「青年劇展」中大放異采,後來,更在第一屆台北市戲劇季中代表大專院校話劇社演出。
面對「語言」,紀蔚然總是半嚴肅半玩樂地扮演起遊伴、小販、僮僕、廚子、間諜……甚至是姦夫、抬棺人或盜墓者等多重角色,以衰腳之名,經歷一次次現代叢林冒險;是以批判之餘總有寬諒,搞笑完畢卻難遣悲涼。而他多年來獨樹一格、口碑日隆的「冷伯」式幽默,其實是他持續與自己的憂鬱以及對世界的批判、懷疑不斷纏鬥和對話的成果。
赴美深造期間,紀蔚然暫時停止了劇本創作,沉寂了十多年。直到一九九六年之後,才重回劇本創作的舞台,一九九六年和一九九八年,他先後以「家庭系列三部曲」的《黑夜白賊》和《也無風也無雨》與李國修的屏風表演班合作。從一九九七年開始,他也和友人一起組成了「創作社」劇團,陸續發表了《夜夜夜麻》、《一張床四人睡》、《無可奉告》、《烏托邦Ltd.》、《驚異派對》、《嬉戲》、《影癡謀殺》等劇作,至於一九九六年首演的「家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好久不見》,則是在二○○四年由國家戲劇院委託製作,馬汀尼擔任導演。
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裡,紀蔚然創作了十部舞台劇本,這還不包括同時期寫的兩部電影腳本和一部動畫片劇本。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完成後出版,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劇本都曾經在舞台上演出過,這讓他的創作在劇場與觀眾之間,呈現出持續且深遠的影響力。
紀蔚然劇作中的世界,往往呈現一種矛盾的荒蕪,一切似乎都不可信,一切都在追求黑白分明、井然有序的答案中,落入曖昧的灰色地帶。
紀蔚然延伸閱讀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好久不見─家庭三部曲》
《倒數計時─夜夜夜麻完結篇》
《誤解莎士比亞》
《私家偵探》
《拉提琴》
《夜夜夜麻一二》
《影癡謀殺》
《終於直起來》
《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