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媒體」形成趨勢的過程中,許多人都說「微博」扮演了重要角色,圖為今年六月在烏鎮舉行的微博大會,中國主流媒體負責人共同探討新媒體時代。圖/中新社
【新華社電】六個小時,五千五百個會員座位全部銷售一空,賺進人民幣一百六十萬元。這是大陸新媒體人羅振宇在他個人的媒體平台上所創造的一項紀錄。
在網路上建立個人平台,等到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後,再透過講座舉辦、節目製作,發展會員,吸引人們付費參與,打破了之前以廣告為主的「自媒體」(We Media)營利模式。
「自媒體」是新興網路術語,意指在Web2.0的環境下,透過個人平台讓每個人都具有媒體、傳媒的功能。誠如大陸資深媒體人張春蔚所說,「自媒體就是獨立個體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傳遞自己的聲音,吸引並集聚一群有相同興趣愛好的人。」平台本質就是一個社群,並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張春蔚本身是一家電台的特約評論員,她在工作之餘還在微信上經營兩個自媒體——「蔚然於心」和「揚春銀行」。
中國邁入網路時代未久,截至今年六月,中國網民人數已經達到五點九億,其中手機用戶四點六四億,占總數百分之七十八點九,光以微信用戶計算,兩年內就超過四億。因為手機衍生的應用開發者現在已經超過一百萬人,應用下載量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堅持一年 鳳毛麟角
在網路潮流下,原本擔任電視台製片人的羅振宇,辭去工作,在網路上做「羅輯思維」;另一位資訊人程苓峰也脫離騰訊,選擇獨立經營「雲科技」,半年收入有人民幣五十萬;還有電視台主持人王凱也辭職開始了他的自媒體實驗「凱子曰」。
不過,看似熱鬧風光的背後也有艱辛。張春蔚說,所有的自媒體都會消亡,因為沒人能跑贏時間。「大家都關注到羅振宇六小時進帳一百六十萬,但忽略了他是用兩年的時間掙了這麼多錢。」張春蔚說,他自編自導,策畫主持,一個人幹了六七個人幹的活兒,收益這麼多錢其實不算多。她說,用戶習慣了免費,收費訂閱很難,如果收費了,一旦沒發文章,或者晚發一會兒,斥責聲就會此起彼落。
一位「自媒體人」「淘寶鬼腳七」,微信訂閱量超十五萬,微博粉絲數近三十萬,還將自媒體文章集結出版。他白天在淘寶上班,堅持每天一篇文章,瀏覽八千多個用戶留言,為此推掉了很多聚會,也不去旅遊。他說:「能堅持一年的自媒體人,是鳳毛麟角;能堅持十年的自媒體人,是難以複製的。」
「做自媒體是一場持久戰。」張春蔚每天要工作,照顧兒子,還要保證三個小時的自媒體工作時間。這樣的生活她從不抱怨,但她說,「有時錄一段語音就要錄二十多遍,要保證語言流暢,時間還要掐準,很不容易。」
傳統資訊 兩相兼備
當被問到,這種以個人品牌為核心的「自媒體」是否會成為愈來愈多人嘗試創業的選擇?是否會在一定時期內大批複製湧現?張春蔚十分篤定地說:「不可能,自媒體行業是一道窄門,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成功。」
畢竟,從事「自媒體」需要傳統媒體的底子,還需要對網際網路有深刻理解,擁有雙重經驗的人目前在大陸並不多。而且,「自媒體」要求持久、聲音清楚、邏輯清晰,要有很強的文字功底,還要有視頻推出,這樣層層篩選下來留下的人很少。」張春蔚說,「年初那會兒是『加粉黃金期』,隨後不斷湧現的自媒體,愈來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