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漂書協會十月將舉行首屆漂書節,在各地設置漂書箱,邀請「漂書人」將書放進,讓更多知識給更多人分享。他們的理念是:「書籍是人類共享的資源,任何一本閒置在家中或圖書館的書,都是資源浪費。」但有人擔心漂書箱成為資源回收箱,有人擔心「漂走」書的人,不會把書送到下一個漂書箱。
歐洲許多國家有漂書計畫,運作良好。以德國來說,自手機普及後,電話亭逐漸無用。德國人將電話亭變成小小圖書館,放書在裡面任人取閱,門上題字:「帶來一本書,拿走一本書,閱讀一本書。」不久風行起來,車站、辦公大樓、萊茵河邊、渡假湖邊都有,木樁上擺個箱,也算圖書館。
德國人熱愛閱讀,今年二月調查,百分之二十八的人自認是書癡,百分之三十五的人每年讀書超過十八本,而且不是瀏覽,是專注閱讀。除了電話亭,德國也有很多流動書架,完全開放式。書架裏的書不會減少,因為不斷有人把自己看完的書送來。不止德國,英國、美國也把閒置電話亭當作免費圖書館。
漂書計畫也許初期運作不順,但觀念慢慢形成後,也會形成「帶來一本書,拿走一本書,閱讀一本書」的風氣。
漂書協會認為,漂書可以減少運輸成本,因「書香列車」大都是到偏鄉巡迴,無論車子、司機都是成本。漂書協會打算在高鐵站、機場設置漂書箱,透過網站告訴漂書人,哪些地方需要書,讓正好要去那些地方的旅客,幫忙把書漂到該處的漂書箱。
漂書與書香列車可以相輔相成,書香列車主要是到偏鄉巡迴,漂書人未必都是到偏鄉。漂書是個人的、隨性的;書香列車因為多由政府機構、企業發起,是有組織、有計畫的行動,效果更顯著。佛光山的「雲水書車」行動書車,便是一個很好的成功例子。
全台各縣市幾乎都有書香列車,推行多年,主要是針對學童而設計,提供的書籍多元而非計畫性的。台中市八月底推出「環境教育行動專車」,是第一輛「專業書香列車」。九月開學後,開到各國中、小學,帶著數百本環保知識圖書,還有專業講師提供三小時環境教育課程,在校園裡培育環保種子學生。
隨著數位化時代來臨,孩子的學習方式跟著轉變,面對科技與全球化的衝擊,偏鄉孩童與城市孩童的數位落差逐漸拉大。提供數位專業知識變得格外重要,因此也出現「數位行動專車」。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的「希望閱讀」行動書車進入第十年,今年四月啟動數位化行動閱讀書車,將巡迴兩百所偏鄉小學,服務超過兩萬名小朋友。過去一本書只能一個人看,現在透過雲端技術,一本書可以讓好多人看,更能幫助縮短城鄉差距。
老年社會來臨,銀髮族的需求也受到重視。學者建議,圖書行動列車應擴大閱讀年齡層,進入社區銀髮關懷據點,讓老年人跟上時代腳步,建立信心,避免精神方面的疾病。
無論漂書計畫、電話亭圖書館、流動書架或行動書車,都是圖書的分享,都能帶動閱讀風氣,縮短知識的落差,期望台灣如德國般,成為熱愛閱讀的國度。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