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讀書會是相當興盛的文化活動,可以拓展閱讀領域;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是學習者,也都是老師。時代變動如此之快,誰能什麼都知道?誰都能最正確理解?唯有共同閱讀、集體討論,以一顆謙虛的心,多聽聽別人的看法,激盪思考,交流思想,才能補強個人學習的不足。
台灣有上萬個讀書會,單是佛光山創立的人間佛教讀書會所轄的就超過一千個、社區學校、政府、公司、民間社團都有發起,各有不同風貌。閱讀的書以文學類最多,其次為心理勵志、宗教信仰、商管趨勢、社科、人文、藝術、童書。
有些人興高采烈成立讀書會,不久卻無疾而終。讀書會很重要的關鍵,是有沒有動力和意願。讀書會和傳統學習不一樣,有動力和意願的人,學習速度和步調一定勝過被動的人。激發不同意見,是讀書會最寶貴的地方。社會變化很大,應該鼓勵不同聲音出來。
參加讀書會,覺得有趣、有收穫就會想再參加。收穫有二,一是實質收穫,讓自己博覽群籍,思考得更深更廣。讀書會是個自助式學習團體,有超越自身的功能,有學習凝聚的功能,有意見分享的功能,有集體實踐的功能,打破以往自己思考的模式。
一是無形的收穫,能增進會友間彼此關係。聽別人分享心得,感覺他的存在,了解他的想法。現在很多企業成立讀書會,透過專題、專書討論,讓員工吸取工作新知,讓企業變成學習型組織。而員工透過讀書會,互相了解,更能合作,使工作更有效率。
網路發達的今天,網路讀書會也日漸普及,特點是打通閱讀空間障礙,跨地域、跨國界,網羅更多書友,獲得更多元的思考向度與辨證。
大陸有個網路讀書會以將近一年時間,閱讀法國經典小說「追憶逝水年華」。這套十九世紀作家普魯斯特的作品,是世界最長的小說,共計七卷、四千多頁、兩百多萬字,內容委婉曲折,細膩至極,難譯難讀。連著名作家吳爾芙都曾中斷閱讀,覺得自己無法超越這麼細膩的文采。
這部巨著一個人讀,要堅持下去不容易,讀書會主持人隨進度補充資料,會員隨時提出疑問或心得,網友也可以隨時插進來讀,或留言討論。克服經典,有人為伴,共讀效果發揮得很大。
讀書會可補正規教育的不足。學校教育具有「獨霸性」,讀書會則有改革性的意義。所以不論國內外,讀書會愈來愈受肯定,因讀書會的運作,是把教育權回歸到學習者身上。
瑞典有許多中下階層的人參與讀者會,如勞工、婦女、農民,自主性非常強,這是教育協會結合民眾運動組成的。在台灣,教育部已把讀書會列入成人教育,許多大學全力配合,專業的讀書會領導人逐一產生,一九九七年起更舉行全國讀書會博覽會。
達爾文說:「真正的人文素養並不是表象知識的獲得,而是更深層的人文思考。」讀完一本書獲得一些知識,會有些想法想與人分享,會有些疑問或困惑想找人請教,讀書會的最大貢獻就在此,相互討論引發智慧的火花,藉此做系統思考,內化成生命的深層思考。讀書會對社會進步,有一定程度的貢獻。(系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