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佳節,這可是中國的四大節日之一,傳統習俗裡,晚上要擺上柚子、月餅等供品祭月;而在明清時期,北京除了拜月,還流行祭拜兔兒爺呢!
有關祭拜兔兒爺的原由,有個美麗又有趣的傳說:
一年,北京城裡突然瘟疫四起,幾乎每家都有人得病。月神嫦娥見此情景,十分難過,便派月宮裡的首席搗藥師玉兔,下凡人間為百姓治病。
玉兔化身為一位少女,挨家挨戶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感謝玉兔,都準備禮物送給祂;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武將,有時候又像個女狀元,一會兒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 為了能給更多人治病,玉兔還騎上馬、象、鹿或者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
完成除滅京城瘟疫的使命後,玉兔就回月宮中去了。人們甚是感念祂,認為玉兔是神兔,把玉兔擬人化、神格化,親切地尊稱祂為「兔兒爺」,並泥塑了玉兔的形象,每到農曆八月十五中秋夜供奉起來,擺上好吃的瓜果,酬謝祂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幸福。當時就有一首民謠唱道:「玉輪清光照庭階,剪紙圓滿桌上貼。瓜果月餅為供品,燒香羅拜兔兒爺。」
而明人紀坤在《花王閣剩稿》也寫道:「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以泥土塑造的各種不同形狀的兔兒爺,成為兒童最愛的吉祥物,他們模仿大人的祭拜行為,因此產生了更多專供兒童祭月用的可愛「兔兒爺」造型。
清詩人張朝墉《燕京歲時雜詠》云:「蟾宮桂殿淨無塵,剪紙團如月滿輪。別有無知小兒女,燒香羅拜兔兒神」,這是小兒女拜兔兒神的生動寫照。
清代乾隆年間楊柳青印制的木版年畫中,有一幅〈桂序升平圖〉,真實地描繪記錄了當時兒童拜兔兒爺的情景:圖中兔兒爺高坐案上,西瓜、石榴、桃子和月餅供放於前;兩童子跪拜,一童子擊磬,神態動人。
明、清二朝,時序一進入農曆八月,街頭便到處都是賣兔兒爺的攤子,吸引孩童爭相選購,很是熱鬧,正如清人方元《都門雜詠》所寫:「兒女先時爭禮拜,擔邊買得兔兒爺。」
另外,清‧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描述道:「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冑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餘。其餘匠藝工人無美不備,蓋亦謔而虐矣」,其造型花樣之多可見一斑。
這種民間節令習俗傳入宮中後,皇家也按民間習俗供奉兔兒爺。清末徐柯在《清稗類鈔‧時令類》中說:「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之,禁中亦然。」故宮博物院現藏多種兔兒爺,那就是皇家小兒祭月的物品。
老舍先生在他的傳世名著《四世同堂》中,對兔兒爺也有詳盡的描述:「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現在,中秋時節「兔兒爺」亮相機會已少見,兒童更談不上「燒香羅拜」,不過,其藝術價值提高,多成收藏品;去年有一小學在老師指導下DIY五十多個兔兒爺,送給養老院的長輩過節。這樣的傳統節俗,若能推廣傳承,必能給節日增添更多文化內涵,而不只是吃喝賞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