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就好,想得愈複雜,愈會失去生命的意義。
可是在刀劈斧砍、你來我往的戰場上,要不想命喪當場,除了祈求好運之外,就只能「看得深遠,思前想後」,才能儘快擺平敵人,避開危險。
所以孫子提出了「兵者,詭道也」、「上兵伐謀」的對治之道,要我們謀定而後動,擺脫慣性思維,才不會付出昂貴的代價。
回溯歷史長河,兩千五百多年前,「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這種奇襲戰法,就像暗夜裡的光源,讓其他求助無門的將領找到了出路。孫子快人快語,毫不藏私,為了證明「謀攻」確為制敵的有效戰法,他把執行重點拆成兩部分,〈軍形篇〉說:「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在保全戰力的前提下,把自己藏深一點,嚴守閉鎖的據點,使敵人看不到,打不著,這是「藏於九地之下」最安全的措施。
然後再以突然發難來殲滅敵人,以激戰和圍攻,專打薄弱、孤立、分散之點,讓敵人顧此失彼,反應不過來。
孫子認為在與未知的危險戰鬥時,加強提防之心、避免被偷襲尤其重要;被動防禦總不及主動進攻來得輕鬆,因此先擬好一個面對最壞情況的應急方案,是絕對必要的。
人在慌亂緊張之下,思考很容易失去彈性;反之,人在十拿九穩時,心情又很容易鬆懈,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給敵人以快打快的機會。
打仗不是玩遊戲,天真的喊著要贏,不會讓我們心想事成;打仗也沒標準化流程,無法照章行事,至少要有自保的防護,才不至於毀掉先前的努力。
一支部隊若能始終保持高度的機動性,又能深藏若虛,簡直到了神的境界,又何懼敵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