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黃庭堅曾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意思是說,一個人若沒有閱讀的習慣,氣質大為遜色。
三國時代,孫權手下大將呂蒙本是一介莽夫,魯肅覺得他言語乏味,毫無可取之處,非常瞧不起他。孫權勸呂蒙:「帶兵打仗要靠智慧,你應該多讀書,充實自己。」一席話使呂蒙豁然覺醒,開始博覽群籍。某日魯肅來訪,發現呂蒙談起問題,威武又有知識,笑著說:「現在,你學識淵博,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香港作家陶傑認為,「看書不要完全相信書中所說,要多質疑、思考,將書中智慧變成自己的想法。」他強調,看書能培養良好的觀察力及敏銳的觸覺,還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天下雜誌》前年在「晨讀十分鐘,改變學生氣質」一文報導,嘉義朴子雙溪國小加入「希望閱讀聯盟小學」後,工友阿琨叔見證,閱讀改變了學生氣質,「記得五年前,一學期要修四十多塊玻璃,現在一學期修不到一塊。」教室玻璃破損狀況減少,是提倡閱讀的功勞;理性、自制的學生,自然煥發出不同氣質。
去過國外的人會發現,愈是發達的國家,人民愈愛讀書,不管坐火車、搭地鐵,或度假晒日光浴,大多人手一冊,讀書已成一種生活方式。閱讀能改變每個人,使人變得更文明、更理性,城市亦然。
前幾年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市政府先推廣「文明運動」,主要項目竟是呼籲市民不要穿睡衣上街,以免給外國遊客留下不好印象。接著,上海開始倡導閱讀,塑造城市氣質。去年八月第二屆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推出十五萬餘種圖書,吸引全國五百多家出版機構參展,人氣和銷量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上海媒體讚揚道,「愛書愛閱讀,塑造城市氣質」,肯定書展是對氣質的塑造有促進作用。
大陸作家陳媚娜去年發表文章指出,文化城市是抽象的,但文化城市落實到現實,就是一個個愛讀書的市民,閱讀可以改變城市的氣質。
一個城市的市民有沒有閱讀習慣,表現出的城市氣質的確也不一樣。高雄曾被形容為「文化沙漠」,但近年急起直追,已形成許多「綠洲」。高雄市議會今年三月更舉行「城市氣質,接軌世界─築夢閱讀城市」公聽會,要改變高雄的城市氣質。
閱讀提升個人的氣質,影響所及,更可提升城市氣質;城市再反過來,推動所有市民愛閱讀。當閱讀改變每個人時候,這座城市也可稱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台灣每個縣市都應大力推廣閱讀,使台灣成為一個有氣質的國度。
西諺有云:「美貌猶如盛夏的水果,鮮豔一時而容易腐爛。」的確,擁有智慧的知性魅力,可以使心靈保鮮。閱讀人口是衡量城市文化內涵最重要的指標,但閱讀率不能只看平均數字,應看標準差、分析年齡層及地區與性別的差異,深入檢視數據,並在借書率之外,提升市民閱讀深度,在漫畫、小說之外,閱讀具有深度內涵的書籍。(系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