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提倡閱讀風氣的國際書展

 |2013.09.14
2571觀看次
字級

昔日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富可敵國,終身倡導閱讀,引導閱讀,推動閱讀。他認為圖書館是「改善人類」的事業,將其百分之九十的財富用於興建圖書館,在世界各地建了兩千五百零九所,被尊稱為「圖書館恩主」。

早期鼓吹公共圖書館設立的人,立論都基於讀書對未來經濟成就及社會進步十分重要。近年愈來愈多國家透過全民閱讀活動,增進國民知識與文化素養。二○一○年,台灣一百多個非營利組織宣布成立「NPO閱讀聯盟」,鼓勵民眾每天閱讀三十分鐘。二○一二年德國實施「閱讀起點三個里程碑」,至今惠及三百萬個兒童;俄國也制訂「民族閱讀大綱」,期能使讀書人口快速增長。

閱讀能力是文明的指標之一,能使心靈昇華,開展視界、激發創造力、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佛光山秉持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些緣,讀懂一顆心」的信念,致力推廣全民讀書運動,特於佛陀紀念館舉辦第一屆佛光山國際書展,讓書香向四面八方飄散。

科學研究早已發現,人一出生就有一百兆個腦神經;人與猩猩猿猴的不同,是因腦部多了一塊三角形區域的接收器,閱讀時,文字的訊息進入大腦前顳葉,經過接收器,產生類嗎啡作用,刺激腦部活躍。訊息愈多,類嗎啡愈多,腦神經元的連結愈多愈密;每天接收很多訊息,會使腦部一直保持活躍;久而久之,活化的大腦便會提高理解系統的能力,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愈來愈好。

閱讀刺激腦神經的發展,使大腦不容易退化。針對七十歲以上老人所做的研究發現,文盲得「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症)的比例,比讀過書的人高了十四倍。

前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長期推動閱讀,除了認為閱讀可以活化人腦,提高思考能力,也強調能延長壽命。他說,從閱讀中可以產生許多想像,不斷刺激腦神經;如果不閱讀,大腦容易萎縮,尤其當人年老,味覺、視覺、聽覺都變弱,腦部更要多接收訊息。

台灣的學生功課壓力大,雖然政府與民間都呼籲要多讀課外書;但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忙功課,學才藝都沒時間了,閱讀課外讀物會增加孩子的負擔。曾志朗指出,閱讀增加大腦的活化和類嗎啡產生,孩子的理解能力會大增,應付功課時便自然能靠理解來記憶,而非死背,對數理科目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更強,這比花錢補習或上才藝班都有用。

在資訊爆炸、知識快速堆積的現代社會,要能有效、迅速獲取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打開一本書,如同打開一個世界,通往古今中外。從閱讀別人的經驗中,可以提供克服困難的智慧,鼓舞自己再出發。

西哲培根說:「讀書使人圓熟,透過書就能獲得知識,但先決條件是要能閱讀。」美國十九世紀社會學家帕克更說:「我們之為人,是因為我們能說;但我們之為文明人,卻是因為我們能讀。」現代人儘管生活繁忙,更需要養成閱讀習慣,要隨時隨地閱讀,積少成多,讓自己成為文明人。

(系列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