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光身影5 飲食業的傳道人 奧利佛

楊慧莉 |2013.09.14
2895觀看次
字級
英國名廚奧利佛2009年在倫敦英國首相官邸為出席G20高峰會的各國領袖上菜。 圖/法新社

食物,除了讓人溫飽,還能給人幸福感,而最能體會和傳達此深意的,莫過於掌管食物料理的廚師。今天要介紹的人物是英國名廚奧利佛。他不僅因為愛做菜而闖出一番名號,還擅用烹飪的神奇力量,帶領一群迷途羔羊走出生命的迷障。但他的食物影響力還不止於此。除了深諳做菜的訣竅,奧利佛對食物的獨特見解,更促使他走出餐館廚房,向全世界苦口婆心地宣揚健康飲食觀,成為守護人民健康的大使。

主廚之路

一身廚「意」走天下

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 1975-)成長於英國艾塞克斯郡(Essex)。父母開了一家酒吧,他從小就在酒吧幫忙,賺取一小時一英鎊的零用錢。除了與食物朝夕相處,他甚早就見識到食物的力量。

有一回,奧利佛和朋友結伴出遊,出門前他們做了烤燻鮭魚三明治,就在到達定點,同伴準備大快朵頤時,他突然想起背包裡的檸檬,於是大叫「等等」,接著擠了幾滴檸檬汁在朋友的燻鮭魚上,結果同伴露出了一個令他終身難忘的幸福表情,讓他備受激勵。於是,這戲劇性的一刻在他生命中定格,象徵性地指引他未來的人生道路。

山不轉人轉

不過,奧利佛的成長學習過程並不順遂。他有閱讀障礙,在校除了藝術得A、地理拿C外,其他都當掉了,以致無法順利畢業,只好改讀西敏寺餐飲學院,學得一技之長。幸好,他本來就喜歡做菜。之後,他繼續拜師求藝,跟隨倫敦主廚肯達多(Gennaro Contaldo)身邊多年,精進自己的廚藝。

一九九六年,奧利佛任職於「河邊咖啡館」,餐廳為耶誕節錄製的一個節目,無意中被BBC節目的一位製作人看到,因而發現奧利佛的明星潛質,於是為他開啟了廚師之外的副業。

做菜展熱情

一九九八和九九年大受歡迎的美食節目《原味主廚》,讓奧利佛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之後又有《家庭煮夫奧利佛》、《校園主廚奧利佛》、《奧利佛飲食大革命》等節目。

奧利佛的美食節目跳脫一般制式化的烹飪教學節目,而是把做菜弄得彷彿一場美味的生命禮讚。他走出廚房,到菜場買新鮮食材,一邊與市井小民話家常;回到廚房,則大肆發揮做菜的樂趣。他不用量杯,調味料隨手一倒,香料則就近從窗外盆景一摘,做菜過程沒有任何制式化的流程、規矩,連切菜的砧板都免了,只有快活自在和熱情隨興。

看奧利佛做菜,除了讓人覺得親自下廚一點都不難,也想小試身手外,還能感受生命的正面能量。

美食重原味

當然,奧利佛的美味料理除了有正面情緒提味,最重要的還是食材本身都取之於大自然。對他而言,「美食」不是什麼費功的精緻料理,而是藉由簡單的烹調,讓人吃出食物的原始美味和營養健康。因此,他也是有機食物的支持者。

由於重視食物的原味和營養,並意識到全球速食文化充斥著不健康的氛圍,奧利佛漸漸擴大人生的眼界。他發現光當一位懂得美味料理的廚師並不夠,他要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向全世界宣揚正確健康的飲食觀。

為眾生請命

奧利佛最先挑戰的是英國學童的「垃圾」午餐。他上書到英國首相官邸,並發起「反垃圾食品運動」。之後,他前進速食業的大本營——美國,並發起「為食起革命」的全球運動。

種種為大眾健康謀福祉的努力,讓奧利佛獲得多項社會肯定和殊榮,包括獲頒大英帝國員佐勳章和象徵設計、技術與娛樂的公益「Ted大獎」。

目前,奧利佛身兼多職。開餐廳、寫書、養小孩、做節目,並繼續為飲食革命而戰。



兼善天下

給魚不如給釣竿



在校成績表現不佳的奧利佛,仍在飲食業闖出一片天,證明只要找到人生志趣並努力,便能「行行出狀元」。而除了獨善其身,奧利佛也想發揮廚藝的神奇力量,讓更多人受惠。於是,二○○二年,他開了一間「fifteen」(十五)慈善餐廳,每年旨在訓練十五名出身弱勢背景的中輟生,裡頭不乏嗑藥、犯罪,曾誤入歧途的青少年。

奧利佛談起設立「fifteen」餐廳的初衷時,表示:「我的用意真的很簡單:一方面,我想創造倫敦最棒的餐廳,但另一方面,我想借用烹調的魔力,並透過有效的訓練和指導,給予年輕人一個開啟天分的機會,特別是那些生命中正遭逢巨大挑戰者。」

海外開分店

立意良好的「fifteen」餐廳,後來還拓展到國外,如今在阿姆斯特丹、康瓦耳和墨爾本也看得到分店,同樣提供美食和年輕人廚藝訓練計畫。

如今,十年過去了,「fifteen」餐廳仍維持高水準,而且已成為倫敦的地標餐廳,吸引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而且想吃就得訂位,取消訂位,還得交錢,當作年輕無業但有志成為廚師者的訓練基金。不過,最難得的是,餐廳利潤全都捐獻給非營利慈善機構「傑米‧奧利佛飲食基金會」(Jamie Oliver Food Foundation),作為「為食起革命」全球運動的經費來源。

名師出高徒

如今,奧利佛的一番美意也漸漸開花結果。全球幾家「fifteen」餐廳總共訓練出三百五十多名廚師,其中百分之八十已成功留任廚師業,而當他們精進為專業的主廚時,漸漸有愈來愈多的人不是擔任全世界知名餐廳的領導幹部,就是成為經理人,甚至還有人當了老闆。

二○○三年結業的班‧亞瑟(Ben Arthur)心存感恩地表示:「我就是『fifteen』餐廳的最佳明證。餐廳把我帶出深淵,讓我有一技之長,我現在的職業是廚師。」而這樣的故事還會生生不息下去。





飲食革命

與速食文化勢不兩立



如今,奧利佛最為人津津樂道之處是,他戮力改變社區民眾糟糕的飲食習慣,更確切的說法是,全球社區流行的速食文化。他發現現代人為圖方便,多半已不再下廚,三餐外食的結果,往往吃進過多的油脂、鹽分,甚至其他有害物質,尤其是速食店的油炸餐飲,更是讓人不敢恭維。

奧利佛在英國推廣營養午餐時,正逢英國大選年,逼得當政者為贏得繼續執政的機會,決定撥款改善學校餐飲。他的努力也贏得學校老師的肯定和讚揚,教師聯盟甚至呼籲要封他為爵士。

有了家鄉成功的挑戰經驗,奧利佛決定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前進速食文化的大本營:美國。

直搗維州杭丁頓

奧利佛選定的傳道地點為西維吉尼亞州的杭丁頓市(Huntington)。此城有全美「最不健康城市」的惡名,全市有近半數的成人過胖,心臟病和糖尿病的發生率也居全國之冠,近半數六十五歲以上的資深公民為無「齒」之徒。

奧利佛到了當地後,發現學童們認識蔬果的「超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比如說他們會將番茄誤認為馬鈴薯,洋蔥和甜菜根傻傻分不清楚,而且他們的早餐常常是油膩的披薩。

在這場美國飲食革命之旅中,奧利佛教導了美國民眾如何親自料理新鮮食材,但過程中,人事上的阻撓不小,吃慣垃圾食物的小朋友似乎也不太領情。一場傳道之旅最後在奧利佛為居民舉辦的美食嘉年華中圓滿落幕,卻留下一個後續發展不明的問號。

踢爆漢堡肉有氨

除了勸說民眾遠離速食餐飲油膩的食物,奧利佛去年還踢爆麥當勞的美國供應商提供有害人體健康的肉品,讓食品安全問題浮出檯面。這些肉品摻入過多的氨水,影響正常肝功能。

消息一出,美國速食業者終於在輿論壓力下,宣布停用該廠商的漢堡肉排。民眾健康暫時獲得保障。

意氣風發惹人嫌

儘管奧利佛努力為民眾健康把關,俠義之舉堪稱「英版」的林杰樑,但他凡事想立竿見影的急切心境也讓他踢到不少鐵板。

不管是在英國或美國宣揚健康飲食觀,奧利佛都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態勢,讓再好的美意都讓人無福消受。先是跟英國家長槓上,後來到美國扮演遠來的和尚,念的經別人也不愛聽。

而多年後,他改革的熱忱依舊,心性也未改,日前又因批評英國年輕人太懶、窮人愛吃沒營養的速食等爭議話題,一再登上媒體版面。結果,名廚變臭嘴,飲食改革效果恐怕多少受影響。

此外,奧利佛太隨興的做菜方式,鹽一灑、糖一倒,也未必符合健康標準。果然,他所開的餐廳先前被踢爆含鹽量過高。真所謂刮別人鬍子之前,要先刮乾淨自己的鬍子。

看來,他這位飲食業的傳道人在去掉別人眼中的刺時,應先除掉自己眼中的梁木。

革命關鍵在改變

撇開未站在別人立場著想的缺失,奧利佛的飲食革命還是立下了奇功。在他造訪杭丁頓兩年後,維州學生的午餐變得很營養,有捲心菜沙拉、帕瑪森起司綠花椰菜、奶油雞肉佐麵條、熱餐包和橘子,且是百分百未加工的手作料理。而幕後接續改革的功臣,正是當初對奧利佛的飲食訴求百般阻撓的凱貝爾郡(Cabell County)學校餐飲服務主任麥考依(Rhonda McCoy)。

麥考依說她從未反對奧利佛提出的改革,只是對改革的方法和速度有意見。如今,這位學校主事者用自己的速度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她所統轄的凱貝爾郡已成為西維吉尼亞州其他郡市的榜樣。而學童在放棄加工食品和油炸物後,學習過程更專心,有氣喘的學生發作的次數也明顯變少。

學校固然是奧利佛飲食改革的主要據點,但家庭教育又何嘗不重要?關於這方面,奧利佛早在他的美食節目中,藉由簡易的烹飪示範,鼓勵民眾多親自下廚,而強調了家庭烹飪的重要性。畢竟,教育起於家庭,而在家做出健康衛生的佳餚,除了讓家人吃得營養,那分為家人料理食物的心意,才是生命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