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過後,內政部和各縣市為了治水預算爭吵不休。Taiw
颱風過後,內政部和各縣市為了治水預算爭吵不休。就在同時,傳出雲林縣長蘇治芬和台南市長賴清德以財務困難為由,向「嘉邑行善團」求助,希望能協助改建老舊橋梁。身為行善團會員,有種莫名的光榮和感慨。
「嘉邑行善團」以造橋、鋪路為宗旨,除了急難救助,至今已蓋了兩百多座橋梁,足跡遍布全省,因為建材、工法實在,不偷工減料,施工品質優良,所造橋梁禁得起風雨、地震的考驗,深受各界好評與信賴。
重點是,行善團本著「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原則,基金來自每人三月一百元的奉獻,積沙成塔、聚腋成裘的籌款累積經費,才能成就善行義舉。
縣市長請求援助,已非第一次,過去台南縣長、彰化縣長翁金珠也爭取過。行善團成員沒分別心,那裡有需要就去那裡,絕無藍綠地域之別,但一般民眾可就難以釋懷了。
由於善款來自「民脂民膏」,行善團若成了「萬應公」,有求必應,地方政府首長的責任何在?就像在地民眾所說,「人民不如把稅金捐給行善團,要政府幹什麼?」
我認為盡責任才能享權利,行善團成員來自各行各業,還有九十歲的阿嬤幫忙炊煮,這群人無怨無悔的付出,精神令人讚佩。
蘇縣長和賴市長若有心相求,除了主動加入會員,能否撥冗親自參與造橋活動,體驗一下箇中辛苦,流汗後才有豐收,相信會獲得民眾支持的。
許英傑(雲林縣/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