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加工品 多吃完整食物

陳俊旭 |2013.08.31
6346觀看次
字級
當令的新鮮水果營養價值最高。圖/謝恩得
水果罐頭裡的水果,除了少了當令水果的新鮮度外,還有糖等添加物。圖/徐兆玄
完整的食物可看到原貌,如圖中馬鈴薯,營養也可完全鎖住。 圖/本報資料照片
馬鈴薯經加工製成洋芋片後,高鈉,熱量也偏高,最好淺嘗即止。圖/網路

我常要求病人多吃完整食物(Whole Foods),少吃加工食物(Proccessed Foods)。

什麼是「完整食物」呢?凡是未經加工或精製,尚保持食物完整面貌者,就可稱之為完整食物。所以當我說完整食物時,我並不是指有機食品或生機飲食,而是能吃到最完整營養的食物。

完整食物由於未經加工,還保有許多營養成分,因此保存期限較短,容易腐壞或變質,所以通常在傳統市場販售,或超市靠牆壁的冰櫃裡才找得到。有時我會半開玩笑地告訴家庭主婦,到超市盡量買「靠牆壁站的食物」,因為它們通常是完整食物,比較營養,例如新鮮蔬果、新鮮肉品、新鮮水產等等,都要走到牆壁附近的冰櫃才找得到。

相對於完整食物,凡是經過各種方式加工而成的食物就是加工食物。例如洋芋片、豬肉乾、零食豆乾、水果罐頭、罐頭肉品、肉鬆、香腸、精製油、氫化棕櫚油、醃製食品、不需冷藏的果汁汽水、鋁箔包飲料、麵包、餅乾、泡麵、糖果、蜜餞、口香糖……等等都是。有些加工食品也需要冷藏,也會在冰櫃裡找到,例如魚丸、燕餃、素雞、冷凍饅頭、冷凍包子、冷凍水餃、微波便當等。

為什麼要少吃加工食物?

現代食品實在是令人眼花撩亂。幾十年來,食品加工業者,不斷開發更多樣化、更獨特的食品,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人願意掏腰包購買,許多人也因此沉溺在色香味與便利之中,不能自拔。食品加工業的發展,絕大多數並未重視其產品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反而賺錢、取悅消費者與便利,才是最重要的三大目標。當然,並非所有加工食物都不好,只是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存在,希望大家能注意這個事實。以下是我列舉的一些加工食品少吃為妙的理由:

一、無法辨識食物本身原來的面貌與品質。例如有些香腸是由劣質豬肉做成,這是肉眼所無法辨識的。在美國有句俚語很有意思:「最骯髒的東西有兩個,一是政客,二是香腸。」

我沒有親眼看過美國香腸的製造過程,但我詢問過店家,他們老實跟我說,都是把賣不出去的豬肉、牛肉、火雞肉拿去消毒加香料做成香腸或熱狗。通常肉類放久後,會變色、變味,眼尖的人都不會去買,但做成加工食品後,消費者就無從辨識了。

二、無法得知是否添加不良化學物質,不清楚其加工方式是否有害健康。

三、不易辨別食品的新鮮度。

四、在加工的過程中,失去許多重要營養素。食品業者為迎合民眾口味,加強食物色香味,會添加過量的鹽、糖、味精、保鮮劑、防腐劑與氧化油脂等等。

五、容易吃下含過敏原的食物而不自知。例如有的人對牛奶、雞蛋過敏,雖然平時已經盡量避免喝到牛奶或吃到雞蛋,但卻會不知不覺中從麵包、餅乾、布丁、巧克力、奶茶、包子……等等食物中,吃到會讓他過敏的牛奶與雞蛋。尤其有些產品標示不清,甚至標都不標,消費者根本無從得知裡面含有什麼成分。

每種食物,最原始的狀態就是完整食物,隨著加工程度愈來愈深,也就愈來愈趨向加工食物。從最右手邊列舉的幾個例子中,你就能看出,愈左邊愈是完整食物,愈右邊愈是加工食物。

(摘自《吃錯了,當然會生病!》,新自然主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